今年的国庆假期各处都是“人从众”现象,景区景点自然是人群汇聚之处,各地举办的咖啡节等活动现场亦是人头攒动,吸引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前去打卡游玩。
从社交媒体游客们分享的活动照片看,广州、深圳、洛阳等地的咖啡节现场都能看到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一些人还会根据自己参加的几场活动节的体验给出游玩攻略,供其他游客参考。
然而,各地如火如荼的咖啡节也伴随着参与者们的吐槽,咖啡节常客们直言自己对此类活动的期待越来越低,到场也不过是走马观花,看看有什么新奇事物,却不会再多花一分钱。
不少人表示如今的咖啡节多是以加入糖浆、果汁等的特调咖啡为主,一杯杯装饰精美的饮品喝起来没有太多咖啡味。更令游客颇有意见的是,这些五花八门的“咖啡味饮品”售价普遍不低,有的一杯三四十块,有的则三杯打包出售,一个set少不得要八九十。
另外,部分参加多个咖啡节的游客们在对比后发现,有些活动主办方的“骚操作”可能会大大影响到观众的体验感。比如,某些主办方为了预热活动提前售卖优惠券给消费者,让他们可以凭券领取福利。但活动当日,这些优惠券可能因其具有一定条件,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或许在主办方看来,咖啡主题活动既能帮助商家们进行品牌宣传、获取更多关注,也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与需求。但实际上,现场管理混乱、标识不明、其他品类的摊位过多等情况时有发生,以至于游客们感慨自己去的是一场充斥商业气息的杂乱集市,活动体验感一年不如一年。
除了上述问题,咖啡节常客们偶有感慨,称现在参与此类活动的商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店员会在制作饮品时出现不符合食品安全规范的行为,有的咖啡师在操作机器设备时明显不太熟练,也有人反馈自己下单后,喝到了商家从保温壶中倒出来的“预制手冲咖啡”。
这些不太美好的经历让消费者对于商家们出品质量感到担忧。他们表示,自己本是想多试不同咖啡品牌的特色饮品,但一趟下来可能需要踩好几个雷才能喝到一杯满意的饮品,试错成本着实不低,也大幅降低观众对此类活动的期待。
咖啡节本意是为了推广咖啡文化,给爱好者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咖啡。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咖啡主题活动现场少了交流,多了交易,在部分人看来,更像是当地城市为促进经济发展而举办,早已不是自己印象中的最初模样了。
图片出自: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