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历史与发展
大约一百年前,乌干达从埃塞俄比亚引进了阿拉比卡种,开启了阿拉比卡咖啡的种植历程,当时大部分的阿拉比卡种植在埃尔贡山东南,还有一些生长在乌干达与肯尼亚的边境地带。到了 1914 年,欧洲和亚洲的农民已经建立了 135 个种植园,占地面积超过 5.8 万英亩,且大部分位于乌干达中部。不过,20 世纪 20 年代价格下跌时,这种作物曾一度被放弃。
历史记载显示,二战后,由于英国经济因战争遭受重大损失,需要收入来源支持,乌干达被强制种植棉花和甘蔗等作物。但随着时间推移,乌干达种植出了质量上乘的罗布斯塔咖啡。1925 年,咖啡占乌干达商品出口的 1%,后来,作为对政府推广服务的回应,咖啡产量持续增长,逐渐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及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贡献者。
1929 年,为简化咖啡生产和营销活动,咖啡产业委员会(Coffee Industry Board)应运而生,其主要目标是解决质量问题。20 世纪 40 年代合作运动诞生后,咖啡种植才真正迎来大发展,咖啡取代棉花成为主要的出口作物。1946 年,农作物部门成立,目的在于通过大力推广罗布斯塔咖啡种植来扩大其规模。1959 年,咖啡产业委员会负责咖啡定价,同年咖啡市场委员会成立,负责乌干达咖啡的销售工作。
1962 年乌干达独立后,咖啡营销委员会全面掌控了咖啡行业,1969 年通过的《咖啡法》更是对咖啡行业各方面实行垄断,管理制度维持不变。1971 - 1979 年期间,乌干达其他出口业务几乎停滞不前,但咖啡贸易依旧蓬勃发展,始终是主要外汇收入来源。1984 - 1986 年间,欧洲经济共同体(EEC)资助了一项咖啡康复计划,着重改善咖啡生产,同时支持相关研究、推广工作以及培训计划,以提高咖啡农的技能,并让他们明晰自身在经济中的作用。1990 年,政府为进一步改善咖啡生产进行了改革,1991 年 1 月咖啡营销委员会(CMB)被拆分为两个实体,即咖啡营销委员会有限公司和乌干达咖啡发展局(UCDA),到了 1991 年 7 月,乌干达咖啡发展局正式成立。
(二)种植区域与品种分布
从种植区域和品种分布来看,乌干达全国 112 个区域都有咖啡种植。不同品种的咖啡有着各自适宜的生长区域,其中,罗布斯塔咖啡主要种植在乌干达中部、东部、西部和东南部的低海拔地区,海拔高度可达 1200 米。像罗布斯塔这个原产于乌干达的品种,主要有 “恩甘达 Nganda” 和 “埃瑞克塔(Erecta)” 两个品种。
而阿拉比卡咖啡则多分布在东部埃尔贡山(Mount Elgon)斜坡的高地地区以及西南部地区的 Mt. Rwenzori 和 Mt. Muhabura(海拔 1500 - 2300 米),其包含的主要品种有 SL - 28、SL - 14、铁比卡(Typica)、肯特(Kent)等。例如,乌干达最好的咖啡大多出产于东北部沿着肯尼亚边界的埃尔贡(Elgon)和布吉苏(Bugisu)山区以及西部的鲁文佐里(Ruwensori)山区,这些地区凭借独特的海拔、土壤、气候条件等,为高品质阿拉比卡咖啡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三)种植模式与规模
乌干达的咖啡种植模式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在乌干达,大约有 120 至 170 万户家庭从事咖啡种植,占全国农村家庭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左右,约有 500000 个农场在种植咖啡,这意味着咖啡种植在当地十分普遍,涉及众多咖农,并且与众多人的生计息息相关,全国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靠咖啡生产维持生计。
从种植规模来讲,乌干达的咖啡种植面积较广,其每年的咖啡产量能够达到三百万袋到四百万袋之间,位居世界第八,是世界第十大咖啡生产国,也是东非第二大咖啡生产国,并且 95% 的咖啡被用于出口,出口收入可达 4 亿美元左右,占该国出口的 18%,是价值很高的出口产品。
此外,当地咖啡种植还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多数咖农在自家土地上除了种植咖啡,还会种植香蕉、花生等其他农作物,咖啡与这些植物以混合农业的模式生长,高大的果树还能成为咖啡的庇荫树,有助于保障咖啡的产量。不过,受限于落后的工业水平、基础建设以及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乌干达仍然广泛采用传统的小农式家庭式咖啡加工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咖啡生产质量带来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