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咖啡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欧洲列强大肆殖民全世界的血泪史。这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每一粒咖啡,或许都包含着黑人以及全世界被奴役的先人们的灵魂。
清朝末期,资本主义已经相对发达的欧洲列强,把咖啡与鸦片一起带进中国。清宫以为洋人“献宝”来的,当时音译为“磕肥”。自那之后,上海外滩的十里洋场,香港、广州、青岛、大连……,凡是被洋人染指过的城市,陆续都出现了咖啡馆。不是因为咖啡馆高级,而是因为稀少,是洋人喜欢的玩意。
自己不行,往往就会羡慕别人,盲目崇拜。
人,大概都是这样。所以,许多国人从满清之后,崇洋媚外的心理定势一直没有削弱,总以为国外的东西都是好的。
咖啡更是如此。
站在咖啡业者的角度看,这几年精品咖啡势头很猛。而天猫等大数据显示,咖啡市场的实际状况是80%的咖啡爱好者还在继续喝速溶,就算那20%喝现磨咖啡的人,能喝得明白咖啡的也不超过1% 。就拿茶打比方,咱们喝了几千年了,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人真正懂茶的?
中国的人口基数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占据了全球的1/5。而且这几年全球经济都不行,只有中国这条巨龙,还是在一直向着更高远的天空腾飞。这些洋人都不傻,借着中国经济的势头,懂得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态,内外一勾结,在国外混不下去的人,在国外干不下去的品牌,在国外做不了的事,到中国,一准全做成了。你搜搜国内的英语等外语培训市场的报道,那些洋垃圾进中国当老师,实际是来祸害中国妹子来的,你听到的还少吗?这是谁的错?老外的错吗?完全不是,因为这是咱们国家一些妹子自贱贴上去的。你还真别不信,我当初请了一位牙买加的黑人专家来杭州协助销售牙买加蓝山,来到第三天就勾搭了一个中国美女,他得意洋洋,我咬牙切齿。
言归正传。咖啡好不好,在于市场宣导。
30年前,一句“味道好极了”,让所有70后之前的人,都以为雀巢就是咖啡的代名词。后来STARBUCKS来了,咱们国内的媒体,帮星巴克吹,以至于让中国所有的年轻人以为星巴克的咖啡味道,就是一杯好的咖啡。我理解。拿人家钱财,得帮人家说话,这无可厚非。
后来,精品咖啡风潮来了,又把Peets、Blue Bottle、Stumptown、Counter Culture、Intelligentsia吹上了天。我到日本亲自考察体验Blue Bottle。
(请参阅swannacoffee蓝大叔专栏:[探店攻略番外篇] 用平行的眼光看Blue Bottle )
Just So So,那样的味道国内的大多数咖啡馆都做得出来的。不久前,日本的DOUTOR、加拿大的Tim Hortons也来了,要知道,那些品牌都是他们本土的“沙县小吃”而已。
3月下旬,北京樱桃咖啡节。我们的Swanna、梧桐也受邀参展。本来我大老远不准备去了。但是以看到知识分子来了,说什么,我也不能错过,毕竟美签不容易,毕竟杭州到北京,比杭州到美国要便利得多。
那天的北京风和日丽。这个活动并不大,参展的北京精品咖啡品牌不到30家。所有精品咖啡品牌,大家都做得挺用心的,一群年轻人,抱以诗歌和远方的热情,以艺术家的姿态,赚着不如捡破烂的钱,还都乐呵呵的。一家家看,一家家品尝,然后,发现观展的人里面,熟悉或者似曾相识的人占据了很大比例。人流逐渐多起来的时候,几个摊位前,排起来队伍。排最长队伍的摊位,我挤过去一看究竟,卖煎饼的!
按照惯例,对我不了解的品牌,首先从浓缩咖啡开始。BLACK CAT—据说是他们的网红产品。
就他了!15元人民币,用一个250毫升的纸杯给我装了。接过来一看,完全没油脂,完全没有!整个浓缩液体跟手冲的浓度差不多。香气,也差强人意。一品,柠檬尖酸,咂舌皱眉。再喝,生粮食、蔬菜味,豆子都没烘焙熟?中南美洲人喜欢夹生饭,我可不喜欢夹生咖啡。
再转身,到知识分子摊位前,我可是奔着你来的。一圈下来的时候,知识分子前已经排起来队伍。四位老外刚买了他们咖啡,还站在展台旁喝着呢。一个胖乎乎的洋妞,喝完咖啡,一口喷地上(请别怀疑老外的素质,也就这个样了),随口一句脏话彪了出来:“shit!”好吧,我可没骂人,我只是听到了老外骂了老外。
去年看完上海博华酒店用品展之后,我写了一篇《到咖啡展上凑了个热闹》,引起了很多小伙伴的共鸣。
虽然不明所以,国内最大的咖啡盛会,哪有不去的道理?大概很多圈内的朋友都是这样想的吧?
今年的上海咖啡展,我第一天就去了,心里总担心错过点什么。杭州、上海、北京……,一众小伙伴约了一起逛。其实我心里清楚,很多人不明白去展会逛什么。说到底,这只是一个生厂商(品牌商)、代理商、销售商的年度聚会,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产品,然后去寻求更多的市场和可能。
逛一个馆,卖设备、卖器具、卖豆子、做比赛……,其实到哪一家展馆,都逃不出这几样。我的目标很明确:找豆子,找颜值高的设备和器具。一家一家喝过去,真没觉得哪一家做得特别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也没有哪一家做得特别不好。
而给我印象颇深的,倒是我们海南兴隆的罗伯斯塔豆,以那种做拉茶的大滤袋装着咖啡粉,放进电磁炉上的铝水壶里,不断翻滚,不讲究,不做作,就那么原生态煮出来了。在海南的咖啡馆里,就是这样煮给客人喝的。这个被大多数人诟病的罗伯斯塔,在海南人的眼里,可是宝贝。
与我一同的小伙伴,我怂恿他们品尝原味,入口无酸,香浓醇厚,奶油、黑巧克力、烤面包、炒米等香味,让人觉得舒适,接地气,虽没有诸如阿拉比卡之类的丰富花果调性,也丝毫无杂味,余韵干净。而海南当地的经典喝法,是加上些许炼乳,搅匀了,一口入喉,满足感油然。几位小伙伴一试:“啊呀老师,真的耶,好喝。”
见鬼的果酸!我可以确信,作为现今城市中那些刚起步消费咖啡的朋友来说,加了炼乳的这个罗豆,肯定比只有尖酸、淡不拉几的精品咖啡,来得更容易接受。这或许就是奶茶可以大行其道,比咖啡馆开得火爆的重要原因。
我们很多咖啡业内的商家,为了赚钱,绝对是不择手段。
据说,CQI的Q-Grade已经考出6000多名,咱们大中国就占据了50%以上。就在这个Q认证的培训考试上,前后几年中国咖啡师贡献了1个亿人民币的产值,真是了不得啊!还不算SCA各种其他类别的考试认证。实际上,中国对全球的咖啡消费市场份额来说,还只是毛毛雨。我们经常看到“中国最近几年咖啡业发展年递增15%-18%,到XXX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费市场……”这样的论述。这些数据没错,中国那么多人,现在人均消费才刚刚起步,如果达到人均100杯,那会是很可怕的一个市场。但这个,跟有多少Q真的没有多大关系。而是跟消费者的认知,才是正相关关系。
咱们很多咖啡师,大多数是农村来的,甚至是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的,学历不高,找个工作不容易,到大城市来打工,目的是赚钱养家。好不容易找了这个看起来体面的工作,现在被业内宣传夸大了的各种认证迷了头,省吃俭用积攒了2万元,最后去考了各种国外的咖啡证书。关键是,这个证书国家并不承认,拿证回来,咖啡馆的老板们也不一定承认,没给加工资,老板也不让用好豆子,现在反而被技术框定,迷茫了。原来小伙伴们在咖啡馆干,觉得服务好,态度好就可以了。如果学回来有了用武之地还好,可是你在一个以卖餐为主的咖啡馆里,你的Q只能是在油烟味中,慢慢消磨为一张证书而已。咱们国家国务院都把咖啡师职业考试和认证给取消了,为什么你懂吗?那是为了让你们可以更好就业,更好创业,降低职业门槛,把咖啡这个服务业做成真正的服务,而不是把咖啡做成所谓的艺术。说句大话在这里,谁要是与技术死磕,谁在这个行业里混不下去。
再回归到主题。
作为咖啡师、咖啡爱好者以及普通的吃瓜群众,我们真没有必要把歪果仁们看得那么高级。论美食,大中华绝对可以算是全地球第一。论味觉感知,咱们中国人打小就在油盐酱醋茶的一日三餐中体会酸甜苦辣咸,哪个HOLD不住?不要说比我们穷的那些国家了,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一个熊猫餐厅、一个陕西肉夹馍就把他们征服得妥妥的,咱有什么需要自卑的?综合来讲,我们的味觉和嗅觉的整体敏感度,比那些歪果仁,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我们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国外的东西。不信,来几个Q,咱们现场比比?我用一份杭州油炸臭豆腐,熏死他!
再说回来,SCA的这套体系好不好?那是将咖啡标准化的最好参照,绝对好,值得我们学习!吃得喝的东西,要得是个性,才不会使人厌倦。大家搞搞清楚,美国人搞的所有标准化,都是针对商业的,咖啡都弄成一种味道,一种标准,那就是肯德基、麦当劳无二了。
所有的学习,都要带着批评的眼光。你们说对不对?
你们自己评论着,我要去学习了。
作者|楼波音先生
北京诗瓦娜咖啡品牌联合创始人
杭州诗夏咖啡品牌创始人
国家金融经济师
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导师
人社部高级咖啡师职业考试题库专家
商务部中国咖啡产业联盟联合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