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品咖啡品鉴指南

品鉴,是一个我认为很高贵的词汇_816_1">词汇。

饮用、喝、体验等词汇表达的内容根本不处在同一个层级。

既然要品鉴一款单品咖啡,那就不能简单、随性的体验,最后留下一句:真香、好喝、喝就完了。等的毫无意义的结论。

细致的了解一款单品咖啡的始末,是我认为品鉴的基础,一切在不了解一款咖啡的前提下的品鉴,无异于耍流氓~

所以接下来,我梳理出一个系列的关于单品咖啡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品鉴一款单品咖啡。

1、单品咖啡的概念及发展简述
2、单品咖啡源头:咖啡产区
3、单品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
4、咖啡风味·品鉴咖啡
5、咖啡,是一种态度

进入正文。

1、单品咖啡的概念及发展简述

单品咖啡,英文名:Single Origin Coffee,特指单一原产地的咖啡。那么我们可以更细化认为所谓的“单一原产地”的界限,可以限制到一个庄园内的某个具体地块,我想这无疑更可以体现单品咖啡各个方面的纯粹性。

在早年,咖啡与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一起被统购统销,然后进入加工厂进行加工出品,关于咖啡豆的质量,无人问津。所以可想而知,当时的咖啡只是像现在农村的农产品一样,出售的价格很低。

而随着人们对咖啡品质的不断追求,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咖啡之中蕴含的万千风味,单品咖啡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并获得业内认可。

咖啡风味轮

而市场对单品咖啡的需求不断增长,倒逼产地花费更多的精力呵护和研究咖啡的生长,不断尝试种植改良适合于本地的咖啡品种,最终全球各地的咖啡产地都开始精细化的培育咖啡,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顾客也因此有机会品尝到不同地域的咖啡之味。

这无疑是一个正向的激励,一方面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好咖啡的重要性,一方面咖啡产区的庄园有了动力去培育更好的咖啡品种。

单品咖啡概念的提出及快速发展普及,对于咖啡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韩怀宗老师的《精品咖啡学》一书中,描述了咖啡近代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以速溶咖啡为代表的咖啡野蛮生长期,即第一波咖啡发展浪潮,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咖啡的市场;
以星巴克为代表的意式咖啡发展期,即第二波咖啡发展浪潮,让更多人开始从速溶咖啡转向品质更好的现磨咖啡;
以单品咖啡、手冲、虹吸等制作方式为主引领潮流的第三波咖啡浪潮,其中知识分子、反文化、蓝瓶子、seven seeds是其中的代表。

单品咖啡的快速发展期,就介于第二波、第三波浪潮之间。

所以单品咖啡的出现,是人们不断追求事物本真美好的结果,亦是大势所趋。自此开始,咖啡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徜徉于咖啡的风味王国,不断发现新的惊喜。

2、单品咖啡源头:咖啡产区

在全球范围来看,咖啡产区大都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如果以“洲”划分的话,可以是:非洲、美洲及亚洲。

非洲: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刚果等;
美洲:巴西、哥伦比亚、巴拿马、危地马拉、玻利维亚等;
亚洲: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等。

当然不止这些,咖啡的产国还有很多很多,而每个产国下又分为不同的产区及庄园。

产区这比如:中国的云南、危地马拉的安提瓜、薇薇特南果等。在观察咖啡豆包装时,单品咖啡的外包装往往都有标记。

庄园这接触不多,国外的听的多的比如:巴拿马的翡翠庄园、詹森庄园、危地马拉的接枝庄园等。

巴拿马·詹森庄园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在网络上或者豆子的包装上一探究竟,了解更多不同产区、庄园故事。

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熟悉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比如:危地马拉是有火山岩土壤、印度尼西亚气候湿润有大量的红杉树等。

危地马拉·安提瓜

为什么要了解这些知识呢?因为地域环境因素直接导致了咖啡采用怎样的处理方式、储存方式,以及什么样的咖啡豆更适合在这一地区栽培。

比如某一处产区气候干燥、水源匮乏,那么基本上很难要求这个产区会大量采用水洗处理法处理咖啡豆;相反某一产区气候湿润、雨水丰沛,那也很难要求产区采用日晒处理法处理咖啡生豆。

日晒处理法

因地制宜,是咖啡农应对气候环境的最好办法,久而久之,单品咖啡的特色之一,地域之味便诞生了。而咖啡培育、生产处理的每个过程,其中的无数变量,最终又让咖啡的风味有了难以揣摩的体现,无疑更让人心向往之。

3、单品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

上面我们讲到咖啡的产区,也即咖啡的诞生之地。

3.1咖啡豆种

但这对于我们了解咖啡,也才只是开始。我们讲到的因地制宜,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咖啡豆种的不同,种植在不同地域,能激发出咖啡本身的风味也有不同。

植物学上的咖啡类目下,咖啡分为阿拉比卡、坎尼夫拉、刚果西斯等上百个品种,其中坎尼夫拉种下的知名咖啡品种罗布斯塔,更是目前产量巨大的商业咖啡主要原料之一。

而现在备受推崇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其下又分为:原生种、波旁、铁皮卡、卡杜拉、卡迪姆等上百种细分类目。比如蓝山咖啡就属于铁皮卡,而瑰夏咖啡这一品种的发现则是颠覆了人们对于单品咖啡的认知,让无数人为之风味倾倒。

咖啡生豆

但无论是哪一种阿拉比卡咖啡豆,追根溯源,我们最终都会将起源之地锁定到一处:埃塞俄比亚。全球的阿拉比卡咖啡豆,都是自埃塞俄比亚引种出去的。所有的品种、变种咖啡其最初的形态都可以在埃塞找寻得到。

所以在咖啡爱好者心中,埃塞俄比亚的地位就好比旅行爱好者心中对拉萨的敬仰一样:憧憬、迷恋且神圣。

经过无数次从一粒不同品种的咖啡种子种植、培育、成熟、结果、处理、烘焙、研磨、萃取、测试,咖啡的从业者们夜以继日、反复的品尝不同方式的咖啡,最终逐渐的找到了属于自己所在地域的咖啡。这过程又何其艰难、繁杂。

所以如今,当我们能在一家咖啡馆悠闲地喝着一杯单品咖啡时,又是否会对咖啡产业链上的人们的探索与奉献而产生深深的敬意呢?

3.2咖啡的处理方式

了解了关于咖啡豆种与产地的知识后,在农人们成功种植出咖啡果实后,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咖啡豆的处理,即:咖啡果实去皮、干燥、储存及运输过程。

其中最为核心的节点在于咖啡果去皮与干燥,这其中所采用的手段我们称之为处理法。而根据方法的不同,咖啡豆的处理法又分为很多,不同处理法的咖啡豆,最终呈现的味道也不尽相同。比较传统且常见的咖啡处理方式有:

水洗、日晒、蜜处理、湿刨法。

水洗处理法

而近些年又有很多创新的咖啡生豆处理方法,比如:酒桶发酵、双重厌氧发酵等,也是各有千秋。

那同一品种的咖啡豆,在不同处理方式下的风味也会有很大不同,这一点就需要各位多多体验了。

当我们品鉴一杯单品咖啡的时候,也可以去猜测一杯咖啡采用的是什么处理方式,增加品鉴的乐趣。

3.3咖啡烘焙

处理好的咖啡生豆被运往世界各地的咖啡烘焙商手中进行烘焙。

咖啡从一粒种子开始进入到我们的口中的时间线越来越临近了,而咖啡烘焙也是我们日常所能见到的、感知到的甚至是体验到的咖啡生产链条中一个很有趣的环节了。

烘焙师对咖啡生豆的理解不同,决定了咖啡豆的烘焙方式,也决定了咖啡最终的口感呈现。

烘焙度上,根据程度深浅分为:浅烘、中烘、深烘等,不同咖啡豆有各自适合的区间。

而烘焙理念上,也会有不同,比如:北欧风烘焙、日式烘焙、意式烘焙等,不同的烘焙理念背后,更多的是一个地域人们文化的体现。

而具体到设备环节,采用不同的烘焙机,最终咖啡豆的风味体现,就又不同了~

比如:直火式、热风式、半直火半热风等,而设备有不同的价值,对于烘焙的精细化处理分析又有不同。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咖啡向下的产业链路上,方式方法开始越发丰富,琳琅满目,足够让人挑花了眼。但这其中也有趣味性的玩法,比如手网烘焙,人人都可以体验咖啡烘焙的乐趣。

咖啡的烘焙结束后,一杯新鲜的好咖啡,单品咖啡就呼之欲出了~

3.4咖啡制作

一份在最佳赏味期的新鲜咖啡豆,接下来就可以以丰富的制作方式来体现其不同的风味了!

无论是手冲、虹吸,还是爱乐压、法压壶,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

手冲咖啡

注意,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咖啡粉的研磨度、水质水温、细节技巧都是影响咖啡最终风味的因素。

虹吸咖啡

那么当我们开始品鉴一杯咖啡时,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咖啡可能带给我们的风味体现有哪些~

四、咖啡风味·品鉴咖啡

经历这么多,最终终于要开始真正的品鉴咖啡了。

而之所以前面这么多的篇章描述,也是因为自己对于“品鉴咖啡”的仪式的重视度。当我们喝一杯咖啡的时候,联想到的是关于这杯咖啡的全局,而不仅仅局限于嘴中、身体上的直观感受。

4.1咖啡研磨·干香

首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咖啡豆,初步了解下豆子的信息,比如:品种、产区、处理方式、烘焙度、咖啡豆级别、萃取建议、风味描述等,初步在心里描绘出一个关于咖啡的感知。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研磨咖啡豆,粗细不同是很关键的,采用的磨豆机的类型不同,对口感风味也都有一定影响,这一点需要对设备更专业的理解。

研磨之后,可以立即感受下咖啡粉的干香,干香是构成咖啡品鉴过程的一部分。

4.2咖啡萃取·湿香

研磨之后的咖啡要尽快进行萃取制作,否则风味散失过快,就丧失了体验好咖啡风味的机会了。

如上所述,制作的方法很多,手冲、虹吸、爱乐压等等。

制作过程或者制作完成后,可以先体验下咖啡液的香气,当然此刻我们使用的是鼻前嗅觉以吸气的方式感知的,而体验咖啡风味更大的魅力还在后面~

4.3咖啡品鉴

目前世界流行的关于单品咖啡风味的评判,多采用SCA的标准(美国及欧洲精品咖啡协会合并后的称号),而一些咖啡消费大国如日本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SCAJ。

评判过程我们称之为杯测,而大体上关于咖啡的杯测将从以下十个维度切入:

干净度、甜度、酸质、Body、风味(干香/湿香)、余韵、Balance、一致性、整体性,以及根据以上9项给出的最终评分,满分是100分。

咖啡杯测评分表

分数是相对的,每个人的喜好有不同,所以仅作参考,而这里要区分下概念:单品咖啡和精品咖啡是两回事儿,单品咖啡在评分上并不要求说一定高于80分。

所以当我们真正的要品鉴一杯咖啡的时候,虽然不一定要像杯测一样正式,但至少,我们需要知道从哪几个维度去品鉴咖啡,而不仅仅是咖啡的酸甜与香气。

好啦,接下来,我们先喝一口采用手冲方式制作的单品咖啡吧。

进入嘴中,咖啡液与口腔充分接触,口腔中可以感知到的有触觉、嗅觉与味觉,那这里我们还需要正确的了解不同感觉。比如:

味觉:酸甜苦咸鲜,大类只此五种,可细分成不同的五彩斑斓的味觉,如果酸、醋酸;
触觉:辣、涩、顺滑、疼等;
嗅觉:花香、柠檬、苹果、草本香、皮革味等。

然后同样借助咖啡的风味轮,了解咖啡之味。最终一杯咖啡喝下,心旷神怡,感受世间因此而美好。

所以林林总总,一杯咖啡下来,若是从品鉴的角度看,我们需要了解、学习的知识太多太多。

以上所分享的均是一小部分的概述引导,如果展开,可能就要像韩怀宗老师的精品咖啡学那样出书了~

当我们有一天,仪式感满满的品鉴一杯咖啡的时候,从拿到咖啡豆后,到最终一杯咖啡喝完,我们了解到的除了咖啡之味外,还有关于历史、地理、人文、社会、化学、物理乃至更多的专业知识及不同环节对咖啡最终呈现的影响。

而在与朋友的交流沟通中,想法的碰撞,又让彼此受益匪浅。

这是我所理解的单品咖啡的品鉴过程,总结一句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后方能有所得。

五、咖啡,是一种态度

我经常分享自己关于咖啡的经历和思考,因为发自内心对咖啡的喜爱,希望更多的人喜欢上咖啡。

日常饮用咖啡很多,当然仅停留在饮用,而非专门的品鉴。

同样对待任何形态的咖啡,也都开始能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而非鄙夷。

我想这是咖啡带给我的成长,从每一次冲泡咖啡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经年累月,与咖啡融为一体,最终表现在行为举止上,是一种淡然的态度。

就像单品咖啡的风味,各不相同,我想每个人对咖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正是咖啡带给人们的乐趣,也是魅力所在。

我是连长,一位喜欢咖啡的产品经理。


以上是我历时两天,梳理的一份单品咖啡品鉴指南,创作不易,大家若是喜欢,望给个支持,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然后有同样喜欢咖啡的,也可以互相交流哈~

搜索
精选文章
咖啡杯选错“雷区”大揭秘
在选择咖啡杯时,塑料杯是需要避开的材质之一。我们都知道,咖啡通常是用热水冲泡,温度往往比较高
咖啡杯选错,别怪风味跑一半 | 凡仕
一杯咖啡的口感由无数因素不停作用影响。品种、产地、处理方式、烘焙度、水质、水温、制作方式……潜心技艺多年以后,你的咖啡口感可千万不能因为一只杯子打折扣,因为咖啡杯形也是会影响咖啡口感的。引经据典形状产生的影响英国牛津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不同形状的咖啡杯会影响咖啡的口味。实验室研究人员从哥伦比亚、英国、中国等地招募了超过300名志愿者,年龄在17到60岁之间,基本男女各半,让他们用8种不同尺寸的杯子品
来说说咖啡金杯理论
我试着说得不那么臭又长,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讨论范围仅限于手冲咖啡。虽然我尽量避免用术语,大概还是更适合咖啡发烧友和从业者阅读。篇幅较长,请自备沙发、靠枕、咖啡……哦,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提到一杯「完美」的咖啡,我们会想到什么指标呢?什么?好喝?恭喜你答对了,本文到此结束。喂喂!我们当然要以好喝为导向,但是……总会有有一些更客观的指标来衡量吧?我们先来看题图中的图表。Brewing Con
如何读懂一杯咖啡?
这是 Café Reactor 的第 4 篇文章,我将在这里与大家讨论一杯咖啡背后的议题,与咖啡有关的知识、文化,以及人与故事。本期我们开始讲讲与咖啡本身更相关的话题,例如咖啡的命名、描述咖啡的风味、萃取与杯测等等。第三波咖啡潮席卷全球,正在悄悄改变人们对于咖啡的既往印象。现在,当你走进一家咖啡馆时,除了熟悉的拿铁、摩卡、卡布奇诺之外,或许还会看到很多与国家或地点相关的字眼,例如「埃塞俄比亚」「肯
做对了这件小事,距离做出一杯好咖啡,就已经完成了 90%!
有人说,「做出一杯好咖啡, 60% 依靠咖啡生豆的品质,30% 依靠咖啡烘培师的技巧,10% 依靠咖啡冲煮的方法。」这句话也许不够考究严谨,但大体也道出了一杯好咖啡的因素——当一包优质的咖啡熟豆在手,一杯好咖啡的进度条,就已经完成了 90%。你无法用陈米蒸出一锅好饭,而有了优质的新米在手,简单在电饭锅蒸一下,就满口留香。咖啡也是一样,并非冲煮技艺不重要,但是,买到优质的熟豆,就能事半功倍煮出好咖啡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