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度看如何喝一杯咖啡

2024-10-16 20:32:37

受一些书的启发,结合咖啡,换一个角度看如何喝一杯咖啡。

图片发自简书App

1.系统一,系统二

卡尼曼所著《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称之为快思考,系统二称之为慢思考。

在许多未深入接触咖啡的人眼中,咖啡是苦苦的黑水。人类对于苦味是非常敏感的,当人尝到苦味时,系统一会做出警惕反应,因为大多数致命物质是苦味的,所以很多人喝到苦的咖啡或认为咖啡是苦的,就会望而却步,在未开启系统二前,已经结下不喜欢的定论,这是系统一的作用,很多时候系统一做出决策,你根本察觉不到。而咖啡中许多美妙的风味是需要系统二去品味、思考的。也许这几年以酸感、甜香的非洲豆风靡全国有系统一推波助澜的作用。

说到系统二,我觉得它很大程度属于一种心理表征,也可以称之为经验。如果一位从未接触咖啡的人,对于咖啡的心理表征是0,而构建心里表征需要大量的训练和学习。如一位象棋大师看一盘棋谱,只需几秒钟,便可知道哪方占优,如何应对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表征。

让一位从未喝过黑咖啡的人,去品尝一杯瑰夏,并不会喝出三种以上的味道。所以说,要带领客人,一步一步建立自己心理表征,才能品味到咖啡中美妙的滋味。并且系统二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如果一位客人带着电脑来认真办公,没有强大的心理表征的支持下,也不会注意到咖啡中细微的风味,并且,中国大多数消费者,需要的只是一杯香、醇、滑的咖啡,特别是意式咖啡。许多客人在接触很久的以牛奶做基地的咖啡后,会慢慢喝起黑咖啡来,这说明客人已经建立起一个咖啡的心理表征。

2.味觉的联想

味觉是最主观的系统之一。

当你喝到一杯咖啡有柑橘、苹果的味道,不是喝到柑桔和苹果的味道了,而是这个味道让你联想到柑桔和苹果。那为什么我们知道是柑桔和苹果,因为我们吃过,那味道和水果的样子一齐储存在大脑里,当相似的味道出现时,就会激发大脑的联想机制从而提取一个具体的事物,让抽象变得具体。我觉得风味轮就是一张让抽象变的具体的图。

图片发自简书Ap

所以我觉得,很多刚刚接触咖啡的人,并不是喝不到其中的滋味,而是没有激发他们的联想系统。

咖啡中两种最基本的味道酸和苦。我觉得建立了心理表征才能对其作出辨别,好的苦味如黑巧克力、苦瓜清新的苦,不好的酸味大家应该都知道,馊味、变质、腐败。这些需要训练至系统一很快的辨别,才有效果。就如奶酪、皮蛋、酸奶等其食物变质后特殊味道(至少我觉得很小时候初次接触酸奶味道并不好,在外国人眼中皮蛋是最邪恶的食物之一,真正的奶酪也许并没你想象中那么美味),没有这方面心理表征的人,很难接受和辨别其特殊味道的优劣,咖啡也是一样。因为听说在一家不搭配牛奶和糖的咖啡店询问奶牛和糖时,会遭其人员的白眼。

3.建立心理表征

最后说说如何构建一个心理表征的个人看法。

如今的咖啡杯测比赛,就是每位品鉴师心理表征之间的角逐,他们生理上的差异(舌头味蕾、大脑)应该是微乎其微,他们生理并不区别于普通人。

如果你喝过(不同的)的咖啡越多,你的心理表征就会越丰富、强大,但是前提是你要使用系统二。如果位咖啡爱好者是个上班族,每天都冲精品咖啡的挂耳包喝,若干年后,他的咖啡心理表征会比普通人更丰富,但是肯定不及一位从业数月的烘培师。所以心理表征是需要系统二去训练思考的结果。

对于愿意牺牲注意力、时间去建立咖啡心理表征的咖啡爱好者。我觉得不应该把自己的联想强加给别人,不管喝到什么味道,那都是别人的联想,应该引导客人去激发他的联想,才能看见其中的美妙世界。帮客人把抽象的味道变成具体的味道,就是咖啡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从上也可以看出,学会喝咖啡也是有一定“门槛”的,如欣赏画作、品鉴红酒一样,只有建立心理表征才能体验其中乐趣,很多事情有人乐在其中,也不是这样吗。

个人觉得,许多国际的风味轮,形容的味道还是太抽象,许多植物和食物在中国并不常见。希望日后会有中国的部门出一张属于中国的咖啡风味轮,更加具体、接地气,更容易激发人们味觉的联想。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以下是自制的咖啡思维导图,让你知道如何去品鉴一杯咖啡

图片发自简书App
搜索
精选文章
咖啡胖日常基础篇——咖啡的产地及命名
Hello!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上次的结尾我们说到这期的话题,那就是和大家聊聊咖啡产地和命名的那点事儿。说到咖啡的产地和命名,那我们先聊聊咖啡的产地。咖啡对于土地的生长要求其实还是比较苛刻的。首先来说,咖啡是一个哪里都能种植的品种。但是必须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开花结果。在说到咖啡产地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咖啡的种类。可能很多人会说:咖啡的种类我知道很多啊~例如:巴西,耶加雪
在家喝咖啡,尽享优雅时光
咖啡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饮品,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享受。正确的喝咖啡方式有着诸多重要意义
阿拉比卡咖啡豆和罗布斯塔咖啡豆的6大差异
阿拉比卡咖啡(arabica)和罗布斯塔咖啡(robusta以下简称罗豆)是市场上用的最多的两类咖啡,两者在豆子外观上很相似(不认真看可能还认分辨不出来),但还是存在6大差异,下面就给大家科普一下。1. 种植的环境条件不同阿拉比卡种咖啡树,适合种植在海拔600-2200米,温度在15°-24°C,年降雨量在1200-2200毫米的山地环境中。而罗布斯塔种咖啡树,对海拔的要求不高,0-800米之间都
如何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粉)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落叶(来自豆瓣)来源:如何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粉)说的这些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了解咖啡豆的产地信息,知味谱信息。我觉得,咖啡豆的烘焙还是蛮有“刻板印象”的。比如,曼特宁通常都是用深度烘焙更能体现它的醇厚的特色;耶加雪啡的豆子通常都是浅中度烘焙,花香和果酸的味道更容易展现出来;一提到肯尼亚的豆子,嘴里就容易泛起酸味。之前在一家咖啡馆喝过一只肯尼亚
咖啡世界的“目数密码”:不同目数咖啡豆的风味大揭秘
不同目数咖啡豆是指咖啡豆的粒径大小不同,通常用 “目” 来表示。其影响因素包括烘焙度、加工方式等。一般来说,目数越大,颗粒越细,烘焙度越浅;目数越小,颗粒越粗,烘焙度越深。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