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直到现在,在我国大部分人_407_1">人眼里,咖啡厅,咖啡馆,咖啡店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毕竟咖啡只是一个泊来品,这些厅、馆、店都卖咖啡,将其区别开来没什么太大意义,所以也不为大家所重视。
但是现在中国的咖啡市场受到了星巴克,COSTA等国际连锁咖啡店的影响,经营者的思维也跟着在逐步的发生变化。
咖啡厅和咖啡馆的解释我比较同意刘洪良先生的看法,但也有一些补充。
厅和馆更多的是经营一些简餐如意面,牛排之类的。而咖啡只是辅助饮品。即咖啡是配角,餐才是主角。
在中国,咖啡厅和咖啡馆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要么,增加更多的简餐品类,要么像一些独立咖啡馆那样,增加一些主题。比如玩猫,鼓动狗啥的。所以如果你身处二三线城市,你会发现十家咖啡厅或者咖啡馆,有八家装修风格和简餐类型都差不多。昏暗的灯光下,3,5个人窝在沙发里,围着一张桌子聊天或打扑克。聊到兴奋处再点几瓶啤酒,饿了你还能在里面吃到各种盖浇饭和烤串。我在没开店之前,我是及其厌恶这种地方的。但是后来我开了咖啡店以后,我也逐渐理解了经营者这些做法。
这种经营模式的根本原因在于:
1.经营者对咖啡毫无了解。这个很正常,我也是从不了解到了解的,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整个家用泵压咖啡机往那一放,淘宝花100多块买个古罗马风格的手摇磨,别人一点咖啡,光磨豆就得半个点,还给自己累够呛。要杯拿铁,蒸奶棒一跐溜,好家伙,变成卡布奇诺了,请问人家要一杯卡布奇诺,要一杯拿铁,你怎么做?别店开起来了,就整本《傲慢与偏见》在吧台旁坐下来一看看一天。那有这钱,还不如好好深造深造进军百老汇呢!
2.经营者为了创造更多的客流量,把自己的门店开在一级马路上,而且很大,小的百八十平,大的上千平。这样只卖咖啡是永远赚不回来的,必须增加其他的收入项目,让产品经营多元化,才能维持租金成本。当然现在在我看来是一个正确的做法。可是东西你得符合大众口味,环境也得像点样吧。迫于高房租,经营者就想尽办法在装修上省钱。最普通的做法,称之为“堆破烂”。堆吧堆吧,变得很有情调,堆吧堆吧,变得很文艺。不得不承认,中国刚有咖啡馆的时候,这种风格很受欢迎,但是现在都2015年了!你们不觉得消费者已经审美疲劳了么?破桌子,破椅子往那一放,破瓶子破罐子往那一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回收站呢!你要是咖啡或者简餐做的好也就算了。自己在家做俩菜,得到亲朋勉为其难的赞赏,就觉得自己是大厨了?就把之前做的那些盖浇饭搬上来给客人吃?
3.通过主题形式,吸引顾客创造利润。你养个猫,养个狗给客人玩,只要卫生,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这种形式很容易让老板和顾客成为朋友,并更能增加顾客的粘着性,创造长期利润。但是请别在上面写上咖啡二字行么?我求求你了!实在不行,我也妥协,你们也让一步,叫“猫咖、狗咖俱乐部”不行么?以前就是,去逛逛店,离老远看见一家写着****咖啡馆的名字,满怀欣喜,正好赶上前面修道,绕了一大圈,一进去,一帮猫狗给我轰出来了。
上图两个店,你走进去以后,应该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吧?图一:有一种被拐卖的感觉。图二:好像是“老道“开的,总感觉点单之前应该先烧点纸,店里的音乐好像是天灵灵,地灵灵
接下来说说咖啡店吧
上面有匿名用户说咖啡店即为商店,盈利为重要目标。这点我比较同意,但他回答的又不全面,有点以偏概全。
个人而言,咖啡店主要是以咖啡为主,其他的产品为辅。比如像星巴克。其实好多咖啡圈里的咖啡人士都很排斥星巴克,认为星巴克的咖啡很垃圾,咖啡师(星巴克叫伙伴)也不是很专业。但我想告诉大家,星巴克能把所有门店的咖啡的味道都作出基本相同的味道就已经很牛逼了!咖啡从种植到烘焙到最后出品,其中要几十甚至上百到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咖啡的口感。把咖啡味道做的这么统一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其次就是关于星巴克的品牌营销和管理。当然这两点不属于今天讨论的范围。所以,个人认为,咖啡店是一个很难做的生意。毕竟在中国,咖啡还不像茶一样有着根深蒂固的饮用习惯。如果题主在一线城市开咖啡店要相对二线三线城市容易的多。因为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还是天差地别的。下面可以给你们看一下关于咖啡店的一些实景图
最后放一个我们店的图吧
现在我就在二线城市开了一家咖啡店,生意不温不火。咖啡店里的咖啡豆子全部由自己烘焙。但是大部分消费者还停留在速溶咖啡的认知上。我知道早晚大家能明白过来咖啡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所以我做好了长期奋战的准备。近阶段也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平台,打算借此普及一下咖啡知识,每隔二三天发一条关于咖啡知识或者咖啡技术方面的一些小文章供大家参考。下面是我的公众平台二维码,如果对咖啡感兴趣,可以添加一下,毕竟关注一下又不会怀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