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上一篇我们说了八个传统烘焙度,也让各位知道了数值代表了什么,这一次我们来说说之前流行的烘焙度和现在很常见的烘焙度。
具体可以翻阅文章_375_1">文章:咖啡基础知识之烘焙小课堂 ←点击可跳转页面
十年前,可能大部分人喝咖啡都是以「星爸爸」的为准,不管是咖啡店家还是消费者,都试图往星巴克靠。
在资源和财力都靠不上星巴克的时候,很多人都另辟蹊径,从咖啡豆的烘焙度上做文章,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去靠近星巴克。
所以啊,那会儿中深、中度烘焙才是主流,那有现在那么多的逼事。
在「精品浪潮」还没有来之前,大部分人可能习惯了中度烘焙,在苦中夹带着一丝的酸气,让欲望降临却又不让它深入,使得蠢蠢欲动的心没办法压制。
也有人习惯了日式烘焙的持久性,丝毫无酸的情况下,苦中带甜,像是生活一般,苦中作乐。
那么现在呢?几乎所有的从业者都会告诉你「北欧烘焙」可能是现今最好的烘焙法,在追寻优质酸气的同时又能呈现更多的风味和香气,何乐而不为呢?对吧。
如果提到「北欧烘焙」那么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Tim Wendleboe),北欧烘焙可能不是他发现的,但他可谓是将北欧烘焙发扬世界的人之一。
具体可以翻阅文章:人物志:咖啡的控制狂 ←点击可跳转页面
那么北欧是什么呢?我有时候也会问这个非常愚蠢的问题,每个烘焙师可能都知道我是明知顾问,但实际上,不是……
北欧是什么?问问自己;简单的浅烘?亦或是追求更好的酸气?
根据我所喝到的北欧,就拿肯尼亚来举例。
在正常的烘焙「中度」中,肯尼亚的酸气是有些许不足,但是对于风味的呈现来说是非常棒的,而且尾韵也非常的干净,但唯一不足的,可能是苦感太明显,这点也是被诟病的地方;
相反而言,北欧烘焙对于肯尼亚来说简直太不适合了,酸气饱满。但是一个处理不好就变成了尖酸或者不好的酸,香气非常棒,层次感不好,风味很多但杂乱无杂,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品相好看,或者将肯尼亚大部分的风味都能更好的呈现了。
那么「北欧烘焙」真的就这么一无是处么?不是的,走红也许有一部分的人为因素,但是更多的则是自身的实力;但对于酸,较为突出的豆子来说,我并不喜欢用北欧烘焙去烘焙,更多的则是用其他烘焙度。
说来也好笑,我从业至今就烘过四锅豆子,也只玩过两次手网,却在这边对烘焙指指点点,实属丢人。
但对于以上的感受来说,人都是直观的,在一部分豆子上,我非常喜欢北欧烘焙,如「埃塞俄比亚、瑰夏、危地马拉和哥伦比亚」,但是对于我最喜欢的「肯尼亚」来说,我更偏向用中度去适应它,而不是让豆子来适应我的烘焙。
那么回到原本哪个话题「北欧烘焙」是什么?
释放更多香气?亦或者让风味更加丰富?
在「北欧烘焙」大行其道的时候,也有人一直坚守自己所需要的风格,「日式烘焙」,每个买过日本豆子或者喝过日本烘焙的人都知道,日式烘焙不一定是全部破坏风味。
就拿我前年拿到的一支「耶加雪菲」来举例:香气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些许甜感,冲煮出来的风味也是非常的具有层次感;而增加了中度或者北欧烘焙中不会有的「BODY」,那这也是一种特色,但是就是在冲煮的时候不好处理。
每个烘焙度有它的好处,当然了也有它的瑕疵点;我建议每个人去尽可能尝试更多的烘焙,而不是跟风大道盲目选择,才是最明智的事
本文首发公众号「咖瘾Caing」
撰文:Ray | 编辑:
@TTTTia
& @胡杨丹丹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为了鼓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