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t white:一款源于澳洲的意式咖啡,圈内很早就火了,后来星巴克出了馥芮白就人尽皆知了。从此flat white走进了大街小巷的咖啡馆。
国内翻译就很多版本,星巴克就叫馥芮白,也有叫平白,澳白,小白的,但还是馥芮白最通用。

大概是15,16年听到了flat white。各种美誉加身,我也很好奇。
大概查了3天的资料,发现大家对flat white的评价很一致,做法却不固定,甚至相差甚远。
出于自己对咖啡的理解,各种咖啡出现的原因做推理,再把所看到的所有信息的各种参数拿出来做对比实验。
十几杯后得出结论,并一直沿用至今。
思路如下:
人们发明了浓缩咖啡的制作方法,方便快捷,够味够咖啡。
人们喝不惯,于是加奶。
人们发现加奶沫更好喝。 于是卡布奇诺出现了。
人们喝不惯,又加了点奶。 于是拿铁咖啡出现了。
于是咖啡有了两种选择,
咖啡味浓,奶沫厚,口感厚重饱满。 —— 卡布奇诺
咖啡味淡,奶沫薄,口感顺滑绵密。 —— 拿铁咖啡
那么,想要咖啡味浓,口感更绵密顺滑呢?
比卡布奇诺的奶还要少,比拿铁咖啡的奶沫还要薄。
flat white出现了。
再浓又出现了短笛piccolo

然后再做对比实验,做出指定目标的咖啡。
每次只改一个变数。
包括 : 奶量,奶温,奶的品牌,奶沫的厚度,浓缩咖啡的量,融合的方法。
花了几天测完,最终以正常浓缩咖啡或超浓缩咖啡为底,55℃奶温,超薄奶沫(2mm左右),细流融合,150-180ml牛奶制作。
丝滑,细腻,富有咖啡味。
不能拉花。
究其原因的话,是因为当浓缩的量更少,也就是粉水比的比例更小的时候,咖啡也会更浓。加更少量的牛奶,咖啡液在整杯液体中占比就会提高。
至于这么做对不对你口味,可以自己多做尝试。

这款咖啡的出现,正是超大杯(400ml)韩式咖啡流行的时候,一下子满足了很多人对“咖啡味不浓”的需求。加上星巴克的推出,一炮而红。
现在已然是大街小巷的咖啡店菜单的常驻产品了。
做法也趋近统一。
最早觉得“小杯应该更便宜”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不管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