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度」是描述一款咖啡口感的重要指标,它经常与坚果风味啦、焦糖风味啦或者可可风味一起出现。
这是为什么呢?咖啡越醇厚越好吗?影响咖啡醇厚度的因素有哪些?我们该如何看待咖啡的「醇厚度」?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醇厚度。
醇厚度在咖啡领域有一个更专业的叫法—— body,是指咖啡液在口中的「重量」、「厚度」的感受,通常咖啡在舌尖上留下一种包裹感,或者从舌苔上离开时形成附着力,就会觉得咖啡很醇厚。
因此确切地说,醇厚度是一种口腔的触觉感知,而不是来自舌头的味觉感知,叫它「口感」更为准确。
大家可以仔细回味一下白开水 VS 牛奶在嘴里的感觉,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牛奶的醇厚度更高,就是因为牛奶在口腔里的重量感和粘附力。
这样说,大家是不是对「醇厚度」就更有感觉了?
为什么咖啡的醇厚度有高有低?
造成咖啡醇厚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咖啡豆的血统
世界知名的咖啡化学家意利博士提出过一个精辟见解,「咖啡豆的特质与香醇度,70%由基因决定,另外30%则取决于栽植地的生态系统。」
这是针对咖啡果实的生物学属性来说的。一般来说,非洲豆偏花果香气,果酸明亮澄澈,醇厚度较低;而美洲豆则表现为浓郁的巧克力和坚果风味,口感偏于醇厚。
这是因为不同产区的豆子所包含的糖分、蛋白质和各种芳香物的含量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咖啡风味与口感。
导致豆子成分差异的因素很复杂,当地的纬度、海拔、土壤、日照、生态和微气候环境等等,都是导致豆子成分差异的变量。
这其中,纬度、海拔又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通常来说,低纬度、低海拔因为气温高,咖啡生产快,沉淀的各种养分和芳香物少,豆子的紧实度低,质地软,醇厚度表现一般。
反之,高纬度、高海拔的温度较低,咖啡生产缓慢,能够凝聚更多的糖分和各类芳香物。我们知道,海拔每升高 100 米,温度下降 0.6 摄氏度,而研究发现海拔每升高 300 米,咖啡豆的蔗糖含量增加 10%,结出的豆子更硬,醇厚度更高。
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豆。
二、咖啡生豆的处理方式
从第二个原因开始,就是人为参与的影响了。其中,生豆的处理方式对咖啡风味和口感的影响很大。
三种最常见的生豆处理法中,日晒法因为是整颗果实晾晒发酵,果肉和果胶里的风味物质充分地渗透到了咖啡豆内部,因此风味更突出,口感更加醇厚、圆润。
水洗法是去除了果肉和果胶再晾晒发酵,很多风味物质被舍弃,醇厚度下降,表现为干净清澈的风味,通常有非常明亮的酸质。
处于日晒法和水洗法之间的蜜处理,醇厚度也介于两者之间。
三、烘焙程度
决定咖啡风味和醇厚度的第三个因素,就是烘焙程度。
一般来说,咖啡里只有30%左右的可溶性物质,烘焙时间越长,烘焙度越高,豆子的可溶性物质越容易被萃取出来,咖啡自然越醇厚浓郁。当然这里有一个峰值,当萃取率到达30%左右的极限后,可溶物和醇厚度就不会随着继续烘焙而增加了,过度的烘焙反而会产生一些焦苦味、木质味和其他一些不好的味道。
一名优秀的咖啡师,是能够通过调节烘焙曲线,得到自己想要的风味和醇厚度的。
四、冲泡手法
没错,冲泡手法也会影响咖啡的醇厚度。这和什么有关呢?也是咖啡的萃取。
拿我们常见的 espresso 意式浓缩咖啡来说吧,它是采用深度烘焙的豆子,研磨成极细的咖啡粉,再用 9 bar 高压和 92°C 左右的热水,在 30 秒左右的时间内急速萃取出的咖啡。
这里面的每一个条件,都在指向一个共同结果——浓缩,试想一下,一小杯咖啡里浓缩了几乎所有的风味物质,醇厚度自然不言而喻。
这种通过机器高压萃取的方式,会产生一层绵密的红棕色泡沫,很像啤酒的泡沫,它就是所谓的咖啡油脂 Crema,它们是由油脂包裹二氧化碳形成的小气泡,里面包含着众多的芳香物质,咖啡的醇厚度和咖啡香气就源于此。随着二氧化碳的释放,咖啡豆的香气也会逐渐降低低。
而挂耳咖啡、手冲咖啡等,没有足够的压力榨取出咖啡里的 Crema,在不添加奶和糖的情况下,口感就会清淡很多,很多喝惯了 espresso 和奶咖后,再喝手冲咖啡就会觉得「水水的」。
好了,以上就是 4 个主要影响咖啡醇厚度的原因。可以说,咖啡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咖啡的风味和醇厚度。
我们该怎样看待「醇厚度」?
这个嘛,千人千面。咖啡并不是越醇厚就越好,有些时候醇厚度上来了,但是原本清澈干净的口感就会下降,果酸味消散。
有人就喜欢非洲豆的花果香,有人喜欢浅烘的清透口感,也有人钟情于 espresso,觉得这才够味儿,才给劲儿!没问题呀,咖啡这东西,爱喝的才是好喝的,没有谁比谁更高级,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就好。
怎样评价一款咖啡的醇厚度?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好上手(kou)的小技巧,在咖啡杯测的术语中,对于醇厚度的描述一般有「水感」、「薄茶感」、「茶感」、「蜂蜜水」、「饱满果汁感」等描述,大家可以试试品尝一下这几种常见饮品的口感来进行对照,以后就可以用这几个词汇去描述咖啡的醇厚度了,绝对甩小白好几条街,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