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咖啡:潜力与挑战并行之路

一、乌干达咖啡的神秘产地

乌干达横跨赤道,被誉为 “非洲珍珠”。在这个国度,咖啡种植广泛分布,该国 134 个行政区中,有 112 个都种植着咖啡。在中部区域的乡村,咖啡树随处可见,行驶在泥土路上,道路两侧除了香蕉及各种热带果树之外,最常见的便是咖啡。
乌干达乡村的小农户通常在自家周围土地上种植多种作物以实现自给自足,香蕉、木薯、地瓜、马铃薯、豆类等粮食作物,以及芒果、木瓜、菠萝蜜等果树都是他们的选择。而种植咖啡则完全是为了变现,当地一直没有培养起喝咖啡的文化。小农户们常常将咖啡与其他作物混合耕种,其中香蕉与咖啡的组合最为普遍。香蕉树能为对温度变化敏感的咖啡树提供遮荫,在少雨的干季仍能保持水分,且不会与其他作物争夺灌溉用水。
从品种来看,环绕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的盆地主要栽种罗布斯塔咖啡,这是乌干达的原生咖啡品种。阿拉比卡咖啡豆则生长在海拔较高的东部边境埃尔贡山山麓与西部边境的鲁文佐里山脉。在乌干达,两种咖啡豆的栽种比率大约是 4:1,但从世界咖啡产量来看,阿拉比卡占比较大。

二、咖啡:乌干达的抗贫希望

咖啡作为继石油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商品,在乌干达展现出了强大的抗贫力量。全国约 8% 的人口,超过 500 万人的生计与咖啡紧密相关。乌干达国家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在 2014 年于北部四个区域进行的田野调查显示,以一百户家庭为单位,种植咖啡的农户平均有 89 户能负担一天三餐,而未种植咖啡的家庭中只有 39 户能达到这样的饮食规律。这充分说明咖啡能够有效提升小规模农户的生活水准。
例如,在乌干达的咖啡行业,小农户开始得到更好的待遇。自 2003 年以来,全国咖啡农业企业联盟(NUCAFE)一直在赋能种植咖啡的小农户,让他们在收获到烘焙的整个价值链中保持掌控权。拥有 150 万成员的 200 个农民合作社向 NUCAFE 支付费用用以销售他们的咖啡豆,合作社成员可以利用该组织的设施对咖啡豆进行分级和烘烤。现在,由于买家直接向合作社支付咖啡豆的费用,农民们可以跳过中间商,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直接获利。圣克拉拉大学 2018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NUCAFE 会员从咖啡中获得的收入平均增加了 250%。
进博会也为乌干达咖啡产业助力发展中国家减贫提供了重要平台。标准银行集团连续 7 年参加进博会,携手来自非洲 11 个国家的多家企业参展,其中就包括乌干达的咖啡。进博会为非洲企业提供了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搭建了与中国买家面对面沟通交流、建立联系的平台,有力促进非中贸易往来。通过推广乌干达的咖啡等非洲产品,进博会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出口多样化,减少对有限商品的依赖,有助于促进非洲经济多元化,为乌干达咖啡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进一步体现了咖啡在乌干达抗贫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三、生产端难题阻碍咖啡脱贫路

1. 品质、技术与管理之困

乌干达偏远乡村在咖啡脱贫的道路上,生产端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是咖啡品质低落,据田野调查显示,农户采收的咖啡果实近半数会在筛选过程中被淘汰,这使得当地咖啡果实的收购价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如此低的品质不仅影响了农户的收入,也制约了乌干达咖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是加工技术缺乏。农户们往往急于将咖啡果实卖出变现,没有心思花费时间进行筛选甚至初步加工。当被问及是否知道咖啡果实可以在卖出前进行简单加工以提升卖价时,有农户表示知道,但觉得加工费时费力,宁愿在采收后直接卖出换取金钱。然而,若能进行初步曝晒加工,收入足以翻倍,收成后直接卖出的咖啡果实一公斤价格是 1000 乌先令上下,经过曝晒的果实则能以 2000 乌先令上下卖出。此外,偏远乡村的咖啡小农并没有渠道接触、学习更好的咖啡处理与加工方式。咖啡收成时,往往由附近较大、拥有较多现金收入的农户向这些小农收购咖啡果实,集中转手卖给位于城镇的咖啡处理厂进行加工。没有资本的小农只能等待别人收购,更不用说直接连接上加工厂。
最后是没有合作管理系统。合作管理系统的缺席,导致偏远乡村小农没有获得加工技术的渠道及议价能力。例如,若在同一个村落、同一个区域的咖啡农能将所有咖啡产出集结起来,他们的总生产量便大到足以一起进行加工,并以更好的价格卖出。但目前,这种合作管理系统在乌干达偏远乡村还未建立起来。

2. 加工技术影响显著

卢旺达咖啡经济的长期研究为乌干达提供了借鉴。在卢旺达,当地小农被区分为两组,第一组与水洗处理厂有资源连接,拥有咖啡初步加工的技术,另一组没有接触水洗加工的则是对照组。最终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咖啡农,每户在 2000 到 2010 年间平均收入增加了 1776 美金,比起对照组的收入增长速度整整快了 82%。
同样地,在乌干达,合作管理系统的缺席也使偏远乡村小农缺乏加工技术渠道及议价能力。如果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管理系统,让咖啡小农们获得加工技术,提高咖啡品质,那么他们的收入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四、消费端阻碍咖啡产业发展

1. 消费端的两大阻碍

乌干达咖啡豆在产业链向消费端前进时,面临着两大阻碍。一是罗布斯塔咖啡豆在国际间单价较低。罗布斯塔咖啡豆相比阿拉比卡咖啡豆较不受国际市场青睐。从写作素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便宜的咖啡通常使用罗布斯塔咖啡豆制作,其购买和生产成本较低,味道浓烈而刺鼻,更接近泥土味或苦味。而昂贵的咖啡几乎都是纯阿拉比卡咖啡豆,阿拉比卡咖啡豆比其他品种的咖啡豆更甜、更柔和,风味也更加复杂,通常会带有水果和巧克力的味道。乌干达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咖啡种植以罗布斯塔为主,这使得乌干达的咖啡豆在外销竞争中相对弱势。
二是乌干达没有国内市场。造成此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二:当地根深蒂固的饮茶文化以及偏低的消费力。乌干达人并没有饮用咖啡的习惯,饮茶文化则是承袭自前殖民母国 —— 英国。在乡间,人们会泡茶,却极少喝咖啡。低消费力也阻碍了乌干达国内咖啡市场的发展。乌干达虽然很穷,但消费水平不低,大部分日用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这使得咖啡这种并非生活必需品的商品在国内市场的需求较低。同时,乌干达作为一个曾经一度以出产咖啡豆、棉花作为支柱产业的农业国家,农业发展模式以传统初级产品种植为主,需要消耗大量劳动力,机械化水平低,农作物大多附加值低,单位边际创值低,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高,进一步限制了咖啡在国内市场的消费。

五、乌干达咖啡的未来展望

1. 咖啡脱贫之路漫长

乌干达偏远乡村小农依靠咖啡脱贫理论可行,但路还很长。生产端需提升咖啡豆品质、获取加工技术渠道并建立合作;消费端需打造咖啡品牌,开拓市场。尽管在交易中利润多被盘剥,但乌干达罗布斯塔咖啡仍有其发展潜力。
乌干达咖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从生产端来看,提升咖啡豆品质是当务之急。目前,乌干达农户采收的咖啡果实近半数会在筛选过程中被淘汰,导致当地咖啡果实的收购价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农户们需要更加注重咖啡的种植和采摘过程,确保果实的成熟度和质量。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农户掌握更好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巧。
获取加工技术渠道也是关键。当前,乌干达偏远乡村的咖啡小农缺乏加工技术,往往急于将咖啡果实卖出变现,而不愿意花费时间进行筛选甚至初步加工。若能进行初步曝晒加工,收入足以翻倍。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对咖啡加工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让小农们了解到加工技术的重要性,并提供渠道让他们学习和应用这些技术。此外,建立合作管理系统也至关重要。如果同一个村落、同一个区域的咖啡农能将所有咖啡产出集结起来,他们的总生产量便大到足以一起进行加工,并以更好的价格卖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农的议价能力,还能提升咖啡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在消费端,乌干达需打造自己的咖啡品牌。目前,乌干达的罗布斯塔咖啡豆在国际间单价较低,且国内市场也缺乏成熟的咖啡市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乌干达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咖啡的品质和多样性,推出具有特色的咖啡品牌。同时,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培育力度,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乌干达人了解和喜爱咖啡。此外,乌干达还可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加国际咖啡展览、品鉴会等活动,与国际咖啡业界交流合作,提升乌干达咖啡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尽管乌干达咖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只要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咖啡脱贫的目标。乌干达的罗布斯塔咖啡虽然相对单价较低,但仍占有一定比例的国际市场,风味受到特定消费族群喜爱。只要不断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乌干达罗布斯塔咖啡必然能在国际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归属。
 
搜索
精选文章
咖啡胖日常基础篇——咖啡的产地及命名
Hello!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上次的结尾我们说到这期的话题,那就是和大家聊聊咖啡产地和命名的那点事儿。说到咖啡的产地和命名,那我们先聊聊咖啡的产地。咖啡对于土地的生长要求其实还是比较苛刻的。首先来说,咖啡是一个哪里都能种植的品种。但是必须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开花结果。在说到咖啡产地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咖啡的种类。可能很多人会说:咖啡的种类我知道很多啊~例如:巴西,耶加雪
在家喝咖啡,尽享优雅时光
咖啡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饮品,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享受。正确的喝咖啡方式有着诸多重要意义
阿拉比卡咖啡豆和罗布斯塔咖啡豆的6大差异
阿拉比卡咖啡(arabica)和罗布斯塔咖啡(robusta以下简称罗豆)是市场上用的最多的两类咖啡,两者在豆子外观上很相似(不认真看可能还认分辨不出来),但还是存在6大差异,下面就给大家科普一下。1. 种植的环境条件不同阿拉比卡种咖啡树,适合种植在海拔600-2200米,温度在15°-24°C,年降雨量在1200-2200毫米的山地环境中。而罗布斯塔种咖啡树,对海拔的要求不高,0-800米之间都
如何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粉)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落叶(来自豆瓣)来源:如何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粉)说的这些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了解咖啡豆的产地信息,知味谱信息。我觉得,咖啡豆的烘焙还是蛮有“刻板印象”的。比如,曼特宁通常都是用深度烘焙更能体现它的醇厚的特色;耶加雪啡的豆子通常都是浅中度烘焙,花香和果酸的味道更容易展现出来;一提到肯尼亚的豆子,嘴里就容易泛起酸味。之前在一家咖啡馆喝过一只肯尼亚
咖啡世界的“目数密码”:不同目数咖啡豆的风味大揭秘
不同目数咖啡豆是指咖啡豆的粒径大小不同,通常用 “目” 来表示。其影响因素包括烘焙度、加工方式等。一般来说,目数越大,颗粒越细,烘焙度越浅;目数越小,颗粒越粗,烘焙度越深。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