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抗贫“黑金”,点亮希望之路

一、咖啡:乌干达的脱贫希望

乌干达作为世界主要咖啡出口国之一,咖啡产业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 乌干达咖啡种植广泛,小农户将咖啡与其他作物混合耕种,以变现维持生计。

乌干达全国上下有约 8% 的人口,超过 500 万人的生计与咖啡有关。在乌干达的乡村,小农户通常会在住家周围的土地上种植多样作物以自给自足,如香蕉、木薯、地瓜、马铃薯、豆类等主要粮食作物,还会种上芒果、木瓜、波罗蜜等果树供自家食用。而种植咖啡则完全是为了变现,最普遍的组合就是香蕉与咖啡。香蕉树可以为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咖啡树提供遮荫,且在少雨的干季仍能保持水分,不与其他作物争夺灌溉用水。该国 134 个行政区中,有 112 个种植咖啡,在中部区域偏乡,咖啡树随处可见。环绕广大维多利亚湖的盆地主要栽种的是罗伯斯塔,这是乌干达的原生咖啡。阿拉比卡咖啡豆则生长在海拔较高的东部边境埃尔贡山山麓与西部边境的鲁文佐里山脉。两种咖啡豆在乌干达的栽种比率大约是 4:1,然而就世界咖啡产量而言,则是阿拉比卡占大宗。

2. 咖啡被认定能够有效提升小规模农户的生活水准,但在脱贫路上仍面临诸多关卡。

为了理解咖啡是否能协助农民脱贫,乌干达国家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在 2014 年于北部四个区域进行田野调查。他们发现,以一百户家庭为单位,种植咖啡的农户平均有 89 户能负担一天三餐。然而,在未种植咖啡的家庭中只有 39 户能达到这样的饮食规律,咖啡因此被认定能够有效提升小规模农户的生活水准。但在借由咖啡种植脱离贫穷的路上,乌干达仍面临诸多关卡有待解决。
在生产端,面临着咖啡品质低落、加工技术缺乏、没有合作管理系统等难题。有人在进行田野调查时,曾观察农户采收的咖啡果实,并买下进行试验。每批采收下来的果实中,近半数会在接下来的筛选过程中被淘汰。如此低落的品质导致当地咖啡果实的收购价一直处在低档。采收后,农户急于将咖啡果实卖出变现,因此没有心思花费时间进行筛选甚至初步加工。当询问当地农户是否知道咖啡果实可以在卖出前进行简单加工以提升卖价时,有农户表示知道,但加工太费时费力,宁愿在采收后直接卖出换取金钱。然而,若能进行初步曝晒加工,收入足以翻倍。收成后直接卖出的咖啡果实一公斤价格是 1000 乌先令上下,经过曝晒的果实则能以 2000 乌先令上下卖出。除此以外,偏乡咖啡小农并没有渠道接触、学习更好的咖啡处理与加工方式。咖啡收成时,往往由附近较大、拥有较多现金收入的农户向这些小农收购咖啡果实,集中转手卖给位在城镇的咖啡处理厂进行加工。没有资本的小农只能等待别人收购,更遑论直接连结上加工厂。在一项对卢旺达咖啡经济的长期研究中,当地小农被区分为两组,第一组与水洗处理厂有资源连结,拥有咖啡初步加工的技术,另一组没有接触水洗加工的则是对照组。最终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咖啡农,每户在 2000 到 2010 年间平均收入增加了 1776 美金,比起对照组的收入增长速度整整快了 82%。同样地,合作管理系统的缺席,也导致偏乡小农没有获得加工技术的管道及议价能力。举例而言,若在同一个村落、同一个区域的咖啡农能将所有咖啡产出集结起来,他们的总生产量便大到足以一起进行加工,并以更好的价格卖出。
在消费端,依据目前咖啡市场的需求,会遇上两个阻碍:其一是罗伯斯塔咖啡豆在国际间单价较低,其二是没有国内市场。因气候、地形等因素,乌干达咖啡种植以罗伯斯塔为主,然而罗伯斯塔相比阿拉比卡咖啡豆较不受国际市场青睐。除了在外销竞争相对弱势之外,乌干达国内目前也缺乏成熟咖啡市场,造成此状况的主因有二:当地根深柢固的饮茶文化以及偏低的消费力。不像另一非洲咖啡生产大国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人并没有饮用咖啡的习惯,饮茶文化则是承袭自前殖民母国 —— 英国。在乡间人们会泡茶,却极少喝咖啡。有趣的是,比起喝咖啡,人们似乎更常嚼食咖啡豆。在车辆往来频仍的地区,经常能见到人们在路旁兜售咖啡豆,司机们也会买上一包咖啡豆嚼食以提神。低消费力也阻碍了乌干达国内咖啡市场的发展。

二、乌干达咖啡脱贫面临的难题

(一)生产端难题

  1. 咖啡品质低落,近半数采收果实会在筛选过程中被淘汰,导致收购价低档。
乌干达咖啡在生产端面临着品质低落的问题。有研究人员曾观察农户采收的咖啡果实,发现每批采收下来的果实中,近半数会在后续筛选过程中被淘汰。如此低的品质使得当地咖啡果实的收购价一直处于低档。这主要是因为农户在采收后急于将果实卖出变现,没有心思进行筛选甚至初步加工。
  1. 加工技术缺乏,农户急于卖出变现,不愿进行初步加工,而加工后收入可翻倍。
农户们往往因为加工费时费力,宁愿在采收后直接卖出换取金钱。然而,若能进行初步曝晒加工,收入足以翻倍。收成后直接卖出的咖啡果实一公斤价格是 1000 乌先令上下,经过曝晒的果实则能以 2000 乌先令上下卖出。但偏乡咖啡小农并没有渠道接触、学习更好的咖啡处理与加工方式。咖啡收成时,通常由附近较大、拥有较多现金收入的农户向小农收购咖啡果实,集中转手卖给城镇的咖啡处理厂进行加工。没有资本的小农只能等待别人收购,难以直接连结上加工厂。在一项对卢旺达咖啡经济的长期研究中,拥有咖啡初步加工技术的农户组,每户在 2000 到 2010 年间平均收入增加了 1776 美金,比起对照组的收入增长速度快了 82%。这充分显示了加工技术对小农收入的重大影响。
  1. 没有合作管理系统,小农缺乏加工技术渠道及议价能力。
合作管理系统的缺席,导致偏乡小农没有获得加工技术的管道及议价能力。例如,若在同一个村落、同一个区域的咖啡农能将所有咖啡产出集结起来,他们的总生产量便大到足以一起进行加工,并以更好的价格卖出。

(二)消费端阻碍

  1. 罗伯斯塔咖啡豆在国际间单价较低,乌干达以罗伯斯塔种植为主,在外销竞争中相对弱势。
因气候、地形等因素,乌干达咖啡种植以罗伯斯塔为主。然而,罗伯斯塔相比阿拉比卡咖啡豆较不受国际市场青睐。这使得乌干达在外销竞争中相对弱势。比如,阿拉比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的森林,品质明显高于罗布斯塔。罗布斯塔豆的咖啡因含量虽几乎是阿拉比卡的两倍,且每株罗布斯塔植株的产豆量是阿拉比卡植株的两倍,但由于其酸度、脂质含量和糖的浓度相对较低,味道较为苦涩和不平衡,有人描述罗布斯塔咖啡品尝起来像 “烧焦的轮胎” 和 “湿纸袋”。目前,世界上种植的大部分(70% - 80%)商业咖啡树都是阿拉比卡。
  1. 乌干达国内缺乏成熟咖啡市场,当地根深蒂固的饮茶文化以及偏低的消费力阻碍了国内咖啡市场发展。
乌干达国内目前缺乏成熟咖啡市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当地根深蒂固的饮茶文化。乌干达人承袭了前殖民母国英国的饮茶文化,在乡间人们会泡茶,却极少喝咖啡。不像另一非洲咖啡生产大国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人并没有饮用咖啡的习惯。有趣的是,比起喝咖啡,人们似乎更常嚼食咖啡豆,在车辆往来频仍的地区,经常能见到人们在路旁兜售咖啡豆,司机们也会买上一包咖啡豆嚼食以提神。二是偏低的消费力。低消费力阻碍了乌干达国内咖啡市场的发展。

三、咖啡在其他地区的抗贫成效

(一)孟连县

  1. 咖农忙碌采摘咖啡,产量和价格均好于往年,为边疆群众增加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保障。
在孟连县,眼下正是咖啡采摘季节,咖农们早出晚归,忙碌地采摘着成熟的咖啡鲜果。由于产量和价格明显好于往年,咖啡为边疆群众增加了收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实保障。例如,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回龙扩村民小组的村民娜努,她家种植的 18 亩咖啡已经卖出了 12 吨鲜果,收入达 4 万元,预计剩下的鲜果还能卖 3 万多元。咖啡加上其它产业的收入,为她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1. 企业通过合作模式,帮助村民提高收入,很多拉祜族人家盖起新房、开起车。
孟连县的企业采用 “企业 + 基地 + 农户” 等合作模式,帮助村民提高收入。如孟连达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与 120 多户主要为拉祜族的农户合作。公司通过培训种植、采摘技术等方式,尽其所能帮助村民提高收入。通过种植咖啡,很多拉祜族人家盖起了新房子,也开起了车,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更好。

(二)镇安县

  1. 咖啡产业带动广大啡农脱贫致富,增加群众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
镇安镇紧紧围绕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培育和发展咖啡产业。咖啡具有速生、高产、价值高、销路广的特点,带动广大啡农脱贫致富,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变了农村贫困落后面貌。三月,是采摘咖啡豆的季节,咖农们一边采摘咖啡豆,一边谈论收成,劳动的同时增加了收入,社会关系也更加和谐。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达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的,更巩固了脱贫成效。
  1. 镇安镇依托优势地区发展咖啡种植,采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镇安镇岭干村、户帕村等地区热量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相对湿度低,农户种植咖啡年代久远,经验丰富,种出来的咖啡品质好,销路广。依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贫困户 + 基地” 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极大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目前,全镇共种植咖啡 5700 余亩,其中建档立卡户种植面积 1600 余亩,涉及 6 个村委会,覆盖众多人口,咖啡产业持续为镇安镇脱贫攻坚提供强大动力。

(三)云南

  1. 动画短视频讲述云南咖啡助力当地民众摆脱贫困的故事,云南是中国最适合种植咖啡的地区之一。
暂未有相关内容输出。
  1. 云南咖啡品质高,走向世界舞台,电影热映带动云南咖啡销售,电商助力咖农脱贫。
云南咖啡品质高,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电影《一点就到家》里的 “云咖” 元素和 2024 年滇池东岸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提升了云南咖啡的知名度。同时,电商助力咖农脱贫,为 “云咖” 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1. 项目助力非洲发展中国家数字减贫,在中国也有成功案例,如广西灵山县通过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荔枝产业。
暂未有相关内容输出。

(四)马蚌镇

  1. 马蚌镇引进咖啡规模化种植,探索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咖啡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马蚌镇坚持 “搭利益联结、抓风险防控、促群众增收、育龙头企业” 发展思路,积极探索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的 “双绑” 利益联结模式,依托万峰湖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咖啡规模化种植。2023 年底,该镇咖啡种植面积 155 亩,其中已投产 100 亩,咖啡鲜豆产量约 5 万公斤,年产值 20 万元;2024 年,该镇继续扩大咖啡种植面积,新种咖啡 165 亩,咖啡产业成为马蚌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力量。

(五)福贡县知子罗村

  1. 怒江州开展脱贫攻坚,咖啡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抓手。
怒江州在脱贫攻坚中,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行动。让群众搬下山后,不仅要稳得住,还要能致富。草果成为怒江脱贫攻坚的 “明星” 经济作物,但怒江州不满足于此。咖啡产业成为怒江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抓手。2023 年,怒江州政府提出精品咖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1. 知子罗村开发项目吸引投资,建设精品咖啡一二三产融合庄园,有望成为世界顶级咖啡豆的代名词。
福贡县知子罗记忆之城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启动。方明峰成为知子罗开发项目的第一名投资人,他将在知子罗老县城内,投资建设包含咖啡馆、民宿、餐饮、咖啡种植、咖啡体验式加工工厂在内的精品咖啡一二三产融合庄园。他希望有一天,知子罗能成为世界顶级咖啡豆的代名词。知子罗的名气打响后,对当地的文旅产业也能形成反哺。

(六)高槐村

  1. 高槐村以乡村咖啡开启特色农旅发展,实现整村脱贫,构建 “农文旅 + 众创田园” 产业模式。
暂未有相关内容输出。
  1. 高槐村用数据加强乡村治理,建设数字乡村云平台,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暂未有相关内容输出。

四、通过咖啡产业实现抗贫的方法

(一)隆阳区

  1. 通过 “六步走” 战略,让贫困户 “咖农” 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夯实咖啡电商扶贫之路。
隆阳区的保山小粒咖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大宗咖啡豆价格受纽交所期货价格影响,连续 8 年下跌,“咖农” 尤其是贫困户雪上加霜。今年 4 月,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引荐下,知名电商平台拼多多与农业、商务等部门合力,通过 “六步走” 战略,让贫困户 “咖农” 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
    • 解决滞销现状:2019 年 6 月,发动入驻拼多多的隆阳区电商企业溢价收购贫困户咖啡豆,全区 6 家入驻拼多多的咖啡企业 3 天时间将赧亢村和丛岗村滞销的 60 余吨咖啡豆原料收购一空。同时,拼多多为收购企业提供免费流量在首页开展专场促销活动,其中景兰咖啡发货量从日均 500 单增至日均 8000 单。
    • 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咖啡地里套种芒果树,按照一亩地套种 10 颗芒果树来计算,单此一项亩产值可以增收 2000 元左右。二是推广优质品种,如推广农户通过嫁接铁皮卡、波邦等品种,收购价将高出四五倍。
    • 成立咖啡合作社:2019 年 6 月 6 日,成立赧丛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丛岗、赧亢两个贫困村 103 户种植咖啡的建档立卡户为合作社社员,起步阶段,拼多多为合作社提供了 90 万元资金,每户免费分得 8700 元股金,并且持有股权证。社员需按照合作社要求种植、采摘咖啡豆,交由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后续还会视加工销售情况将收益返到社员手里,并根据参与度分红。
    • 扶植本地 “职业经理人”:挑选芒棒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负责人杨良清作为总经理,丛岗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负责人欧金山作为副经理。“职业经理人” 采取工资 + 奖金方式参与合作社运营。
    • 合作加工及销售指导:合作社与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景兰咖啡厂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由 “景兰” 作为代加工及运营指导,为合作社提供办公场地与设备、培训及全产业链技术支持与增收保障。截至目前,景兰公司为合作社员工进行了多次培训,并开发了 “艺匠传奇” 品牌系列产品。还带领两位经理人赴上海展销,实现盈利。
    • 开通网上店铺:“职业经理人” 为合作社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拼多多网上店铺于 11 月 15 日开业运营,上线 “艺匠创奇” 系列产品 12 款,运营当天网络销售额突破 1 万元。
  1. 包括解决滞销、产业结构调整、成立合作社、扶植职业经理人、合作加工销售、网上运营等步骤。
通过解决滞销、产业结构调整、成立合作社、扶植职业经理人、合作加工销售、网上运营 “六步走”,缩减了咖啡豆在市场上的流通环节,实现消费端 “最后一公里” 和原产地 “最初一公里” 直连,隆阳咖啡电商扶贫将得以实现。

(二)保山市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破局关键,上海援滇力量推动合作社建设,让贫困户享受咖啡品牌化及精加工带来的红利。
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成为保山市脱贫的重要角色。在上海援滇力量的推动下,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上海对口支援地区涌现。如设在保山市潞江镇的 “多多农园” 聚焦当地咖啡产业,覆盖赧亢村、丛岗村 2 个贫困村、792 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协助当地打造产、销、研、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未来,由当地 103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组建的 “赧丛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 将进行精品咖啡品牌的打造,并通过电商等渠道进行销售,让贫困户真正享受咖啡品牌化及精加工带来的红利。今年 4 月,“多多农园” 联合拼多多平台上的咖啡商家,从当地 51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溢价收购了 61.3 吨咖啡豆原料,让贫困户得到了实惠。

(三)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1. 海垦大丰咖啡产业集团 “造血式” 扶贫,职工靠种植咖啡豆脱贫致富。
海垦大丰咖啡产业集团重新调配资源,扩大咖啡种植规模,完善生产链条,多渠道带动发展周边村民、贫困户就业增收。职工麦祥梅与丈夫在种植咖啡豆前靠割胶维系生活,收入微薄。2015 年原阳江农场发动职工种植咖啡,麦祥梅一家积极报名,农场分配给他们 5 亩咖啡树种植地,并一对一指导管护技巧。如今,麦祥梅家年收入达 1 万多元,并于去年正式脱贫。
  1. 公司通过传道授业、垦地融合、品牌先行等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 传道授业:采取槟榔树和咖啡树间种的方式,种植出来的咖啡带有淡淡槟榔香味。原阳江农场在闲置地中寻找合适土地,发动职工种植咖啡,并传授管护技巧。职工麦祥梅靠种植咖啡豆脱贫,孩子求学金有了着落,还装修了房子,买了 “咖啡车”。
    • 垦地融合:海垦大丰产业集团对 9 户建档立卡的困难职工和 19 户精准扶贫户实行 “一对一” 帮扶,通过 “公司 + 合作社 + 贫困户” 的方式,动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管理 2000 亩咖啡种植基地和 200 亩苗圃基地。目前,该公司已扶持 45 户贫困职工发展咖啡,19 户精准扶贫户已通过地方政府脱贫验收。还与属地黎母山镇政府联系,采取 “公司 + 基地 + 村集体产业发展” 的模式,带动驻地 489 户贫困户脱贫。
    • 品牌先行:2017 年,原阳江农场转企改制成为阳江农场公司,并成立大丰咖啡产业集团,将 “琼丰” 咖啡更名为 “母山” 咖啡,开启重塑品牌之路。通过创新经营理念、线上线下齐助品牌推广、参加大型会展、冠名广播栏目等方式,树立优质品牌形象。同时,通过合作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当地 300 余人参与咖啡种植、生产产业,完善种植、加工、销售等规范标准,培育文旅农融合的产业业态。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