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常见处理方法
在乌干达,咖啡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日晒处理法和水洗处理法,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操作流程,并且对咖啡最终的品质影响也有所不同。
日晒处理法是一种较为古老且传统的方式,有着相对简单却需要耐心细致操作的流程。首先是收集与筛选环节,咖啡果实采摘完成后,会由人工进行手选筛选,把有缺陷的果实,像过熟、未熟、虫蛀的,以及混在其中的异物等剔除出去,留下品质合格的果实用于后续处理。接着便是干燥步骤,筛选完的咖啡果实会被送到合适的干燥场所,比如有的地方会使用防水布、有的是高床,还有的选择水泥地等作为晾晒场地,让咖啡果实自然接受阳光照射进行干燥,这个过程平均需要 3 到 4 周左右,直至咖啡果实的含水率降到 11% 才算完成干燥。干燥完成后,果实会被送到处理厂进行去皮脱壳以及抛光等处理,将果皮、果肉等部分去除干净,最后再对去皮处理后的咖啡生豆进行一次筛选,把品相不好的咖啡豆挑出,送去仓库储存,等待出口。经日晒处理法处理后的咖啡,在风味上酸度最低、甜度最高、触感清晰,但干净度相对略低,会产生更多浆果类的调性,风味也更为复杂。
而水洗处理法的流程则相对复杂一些,且需要较多的水资源。在咖啡果采摘完成后的 6 到 12 小时之内,会先将果实称重,然后放入水中进行浸泡处理,目的是通过浮选的方式,让品质不够好而漂浮起来的果实被挑选出来并剔除。之后,咖啡果实进入打浆机,把表皮和果肉部分去除,此时的咖啡豆外面还残留着一层果胶层。接着,去除果肉和果皮的咖啡果实会被送到发酵池或者发酵桶中静置发酵 18 到 36 小时,依靠其中的酶来分解咖啡果实中的粘液(果胶)。发酵完成后,在池中加入适量的水对脱了胶的咖啡果实进行清洗,通过搅动去除咖啡豆表面的果胶分解物,清洗后就剩下咖啡羊皮层、银皮和生豆了。随后,清洗过后的咖啡豆会被分拣,去除有缺陷的豆子,再送去干燥场所(像防水布、水泥地、高床等地方)进行干燥,干燥时间根据环境气候等因素,一般在 5 到 14 天不等,使咖啡豆的含水率从 55% 降到 11% 左右。干燥完成的咖啡豆会被称为带壳豆(带有羊皮层的咖啡生豆),送去仓库保存,在出口前再进行脱壳处理。水洗处理法处理后的咖啡酸质较明显、干净度较好、触感中度,生豆品质最为一致,整体风味上有着清爽的感觉,并且稳定性较高。
(二)传统烘焙技术
乌干达在咖啡烘焙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技术,其中使用木材火堆进行烘焙就是颇具特色的一种方式。
在烘焙过程中,对于火候、时间以及温度等因素的把控至关重要。经验丰富的烘焙师傅会先精心准备好木材,点燃后让火堆达到一个合适的初始状态,然后将咖啡豆放置在相应的烘焙器具中,开始接受来自火堆的热量。在烘焙前期,要控制好火候,避免火势过猛让咖啡豆表面过早焦糊,同时也要防止火候过小导致烘焙进度过慢,影响风味的形成。比如,通常会保持一个相对温和但持续稳定的小火状态,让咖啡豆慢慢受热,均匀地吸收热量,促使内部的水分逐渐蒸发出来,这个阶段就像是给咖啡豆做一个细致的 “热身”,为后续风味的激发打下基础。
随着烘焙的推进,时间的把控变得更加关键,不同的烘焙时间节点对应着咖啡豆不同的变化。师傅们会依据过往的经验以及对咖啡豆状态的观察,判断何时该适当加大火候,推动烘焙进程进入到下一阶段,让咖啡豆内部的化学物质开始发生更为复杂的反应,像芳香物质开始被激发出来,咖啡豆的颜色也逐渐从原本的生豆色向棕色转变。
而温度的控制更是贯穿整个烘焙过程始终,需要时刻留意温度的数值变化,确保咖啡豆能够在理想的温度区间内完成烘焙。例如,当温度达到某个特定值时,咖啡豆会开始出现一爆(咖啡豆在烘焙过程中,内部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压力增大,导致咖啡豆外壳破裂发出声响的现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意味着咖啡豆即将进入风味形成的关键阶段。师傅们这时会根据想要达到的烘焙程度,精准地调整火候和时间,若是想做中度烘焙,就会在一爆后适当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温度,让咖啡豆的风味达到酸与苦的良好平衡;要是追求深度烘焙,则会继续升高温度,让咖啡豆进一步发生变化,呈现出更深的颜色以及更浓郁醇厚、苦味稍重的风味特点。
通过这样精心控制火候、时间、温度等因素,使得乌干达咖啡豆能够均匀受热,最终打造出具有浓郁而复杂口味的咖啡,让品尝者能从中感受到独特的风味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