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咖啡版图中,非洲咖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陆,孕育出了众多风味独特、品质卓越的咖啡品种,而乌干达与肯尼亚的咖啡,无疑是其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风味和魅力,征服了全球咖啡爱好者的味蕾,在咖啡市场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乌干达咖啡:低调的宝藏
乌干达,这个位于非洲东部的神秘国度,横跨赤道,东邻肯尼亚,南接坦桑尼亚和卢旺达,西接刚果,北连南苏丹,总面积 24.1550 万平方公里。其大部地区属热带高原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 18℃。全年分为两个旱季和两个雨季,3 - 5 月为大雨季,10 - 12 月为小雨季,年平均降水量为 1000 - 1400 毫米。这样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咖啡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乌干达的咖啡种植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原生咖啡树种的国家,其原生品种是生长在维多利亚湖周边的野生罗布斯塔。早在 100 年前,乌干达就开始引进阿拉比卡种咖啡,并逐渐在东部埃尔贡山斜坡的高地地区及西南部地区的 Mt. Rwenzori and Mt. Muhabura(海拔 1500 - 2300 米)种植。在殖民地时代,英国人曾鼓励种植罗布斯塔,这一低海拔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干达的咖啡产业不断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罗布斯塔出口国,同时也出产精品阿拉比卡咖啡。
肯尼亚咖啡:鲜明的个性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 536 公里。境内多高原,平均海拔 1500 米。中部的基里尼亚加峰(肯尼亚山)海拔 5199 米,山顶有积雪,为非洲第二高峰。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但受其地势较高的影响,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沿海地区湿热,高原气候温和,全年最高气温为摄氏 22-26℃,最低为 10-14℃。
肯尼亚的咖啡种植历史可追溯到 19 世纪末,由教会的神父从留尼汪岛(波旁岛,波旁种咖啡的发现地)带到肯尼亚。咖啡刚引进时,肯尼亚处于英国统治下,为赚取外汇,咖啡种植受到推广。1963 年,肯尼亚独立,咖啡的地位并未下降,而是得到巩固,成为肯尼亚贸易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咖啡品种
在肯尼亚,阿拉比卡品种占据主导地位。其中,SL28 和 SL34 是最为著名的两个咖啡豆品种。SL28 拥有法国传教士、摩卡、也门铁皮卡的混合血统,其铜叶色以及蚕豆状的豆子带来很棒的甜感、平衡感和复杂多变的风味,以及显著的柑橘、乌梅特色。SL34 拥有法国传教士、波旁、以及更多的铁皮卡血统,与 SL28 风味相似,但口感较 SL28 重、浓郁,也更为干净,具有复杂多变的酸质和很棒的甜感结尾。这两个品种目前占了肯尼亚产量的九成,成为公认肯尼亚咖啡的代表,造就了肯尼亚咖啡强烈丰富的果酸、浓郁的口感和平衡感的独特风格。
咖啡产区
肯尼亚的咖啡产区主要集中在以肯尼亚山为代表的高原地区。热带气候、酸性红色火山土壤为咖啡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生长环境。主要的精品咖啡产区来自几个县:涅里、基里尼亚加、穆兰卡,此外,恩布、莱基皮亚也较常见。肯尼亚咖啡种植主要有大型农场和合作社两个类型。大型农场一般种植面积较大、拥有独立的咖啡处理设施。而大多数的咖啡生产由数量众多的小型农户组成咖啡合作社,合作社一般会聘请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农户们的咖啡处理过程,甚至会精细到对每一棵咖啡树的管理。相对于众多优质产区的遮荫种植,肯尼亚咖啡遮荫树并不普遍。此外,肯尼亚咖啡很少参与认证,品种和环境因素的限制使得杀虫剂的使用是必要的,在别国流行的有机认证在肯尼亚就变得比较少。肯尼亚有两个咖啡收获季,主收获季在十月到十二月,次收获季为五月到七月。
咖啡风味
肯尼亚咖啡具有鲜明而复杂的风味特征,以其明亮的酸度、浓郁的花香和干净、平衡的口感而闻名。其酸度通常被描述为柑橘或苹果的清新果酸,为咖啡提供了清新的口感和层次感,使得咖啡在口中散发出活泼的生命力。咖啡中带有浓郁的花香,尤其是茉莉花和橙花的香气,这种花香与咖啡的酸度完美结合,为咖啡增添了一抹优雅与精致。口感干净,没有杂质的干扰,其酸度与醇厚度平衡得恰到好处,使得咖啡在回味时既有层次感又不失顺滑。这种独特风味的形成,得益于高海拔种植、特殊处理法以及优质的咖啡品种等因素。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果实生长缓慢,有利于咖啡果实积累更多的风味物质;而其特色的水洗处理法 ——K72 水洗,通过长时间的发酵和清洗,让咖啡豆发展出明亮、干净却又饱满的酸质和风味。
咖啡处理法与分级
肯尼亚独特的 K72 处理法,是先进行 24 小时的水洗发酵工序,然后清理脱落的果胶,在干净的水池再发酵 24 小时,之后再次清理,再发酵 24 小时,达到 72 小时。这种高程度的水洗稳定地控制品质,以及表现出明亮的酸质,干净的清甜感。
肯尼亚咖啡有着严格的分级体系,咖啡豆根据其大小和品质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AA 级咖啡豆颗粒较大,通常在 7.2 毫米以上,是等级中最高的,产量也相对较多。AB 级则是 A 级豆与 B 级豆合并所得,个头稍小,在 6.2 毫米以上。此外,还有 E(超大 “象豆”)、PB(咖啡圆豆)、C、TT、T 等不同等级。不同等级的咖啡豆在风味和品质上略有差异,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乌干达与肯尼亚咖啡的对比
乌干达和肯尼亚的咖啡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与相似之处,以下是详细对比:
对比维度
|
乌干达咖啡
|
肯尼亚咖啡
|
品种分布
|
主要种植罗布斯塔(约 80%)和阿拉比卡(约 17%)。罗布斯塔在中部、东部、西部和东南部低海拔地区(海拔可达 1200 米);阿拉比卡在东部埃尔贡山斜坡高地及西南部 Mt. Rwenzori 和 Mt. Muhabura(海拔 1500 - 2300 米),有 SL14、SL28 等品种
|
几乎全是阿拉比卡,SL28 和 SL34 是主导品种,占产量九成。SL28 有法国传教士、摩卡、也门铁皮卡混合血统,SL34 有法国传教士、波旁、铁皮卡血统
|
风味特征
|
具有低沉的成熟水果香气、犹如红酒的滋味,厚实的醇厚度,闷香和浓郁果汁口感,还带点温和的泥土味
|
以明亮的酸度、浓郁的花香(如茉莉花和橙花)和干净、平衡的口感闻名,酸度常被描述为柑橘或苹果的清新果酸
|
处理法与分级
|
常见日晒和水洗处理法。分级通过大小和密度来分,有 AA Plus(AA+)、AA、AB、C、TT、T、E(Elephant Bean)、PB 等
|
独特的 K72 水洗处理法,先 24 小时水洗发酵,清理果胶后再在干净水池发酵 24 小时,如此重复三次共 72 小时。分级依据咖啡豆大小和品质,有 AA、AB、E、PB、C、TT、T 等,AA 级颗粒较大(7.2 毫米以上),AB 级稍小(6.2 毫米以上)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乌干达咖啡在品种上更为多元,罗布斯塔占比较大,风味相对浓郁、醇厚且带有泥土气息;肯尼亚咖啡则以阿拉比卡的特色品种为主,凭借独特处理法造就了明亮酸度与清新花香的鲜明风格,在分级体系上虽都涉及大小等因素,但具体标准和等级名称略有不同。
非洲咖啡的文化与市场
在乌干达和肯尼亚,咖啡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社交的纽带。在乌干达,人们习惯在清晨和下午享用咖啡,它是家庭聚会、朋友聊天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肯尼亚,咖啡文化更加浓厚,从咖啡的种植、采摘到烘焙、冲泡,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人们对咖啡的热爱和敬意。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咖啡馆随处可见,人们在这里洽谈生意、交流思想,咖啡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国际市场上,乌干达和肯尼亚的咖啡都备受青睐。乌干达是世界第二大罗布斯塔出口国,其咖啡以浓郁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市场,乌干达咖啡的需求量逐年增长。据统计,2023/24 财年乌干达咖啡出口总量达到 613 万袋,出口额达 11.44 亿美元,相较于 2022/23 年财年 580 万袋,价值 8.46 亿美元,出口量同比增长 6.33%,出口额同比增长 35.29%。肯尼亚咖啡则以其高品质和独特风味成为了世界咖啡市场的宠儿,被誉为 “咖啡中的香槟”。它在欧美等高端咖啡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是许多知名咖啡品牌的首选原料。2023 年,中国从肯尼亚进口的咖啡总量达到了 1,200 吨,同比增长了 15%。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消费者对高端咖啡需求的增加,以及肯尼亚咖啡在中国市场的品牌认知度提升。
然而,乌干达和肯尼亚的咖啡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全球气候变化对咖啡种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气温升高、降雨量不稳定等,可能导致咖啡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此外,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巴西、哥伦比亚等咖啡生产大国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乌干达和肯尼亚的咖啡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加强咖啡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咖啡品质和产量;同时,积极拓展市场,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咖啡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