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咖啡爱好者,尤其是初涉咖啡品鉴时,或许都存此困惑:不知如何表述所喝咖啡的风味。想来想去,只能说:“嗯,这杯咖啡挺香。”实则每人皆历经此过程,于咖啡馆或任何喝咖啡之所,无需思想包袱,因您乃主角,若觉好喝,就尽情享用,若不喜,他人纵有诸多美妙形容,亦难触动您,故而放松心态,方能更好领略并感受咖啡风味。
今与诸位聊聊,如何感知这些风味,以及怎样想到并描述出相关风味词?首先,品尝之难,或难以描述,因“嗅觉”乃观察咖啡味道所用主要感觉,此为最棘手、最难捉摸之感之一。
我们获取香气之径,无论经鼻(正鼻嗅觉),还是经嘴至鼻后部(鼻后嗅觉),皆曲折复杂。初嗅气味,会被引至鼻顶,溶于一层粘液膜(嗅觉上皮),呼吸时将空气与气味同吸,助其经嗅觉系统。 我们通过多次嗅闻或大口喝咖啡达成,而后香气附着于毛发状结构,传至受体细胞,受体细胞产生并向大脑发送香气信号。此信号经神经纤维(轴突)再次“长途跋涉”,终达大脑额叶(尤是嗅球)。我们的嗅球浏览过往不同香气体验,以寻与所接收信号匹配之物,人类可识别数千种各异气味。
既知如何获取气味信息,接下来难题乃如何以一词连接嗅球接收之信号,实说难不难,逻辑简单,乃不断尝试练习之过程,需多喝多闻多感受,亦要不断尝试与风味相关的花果食物,如此可渐于大脑中建立专属记忆联想。 除却香味,便是味道,味觉于舌上感知,限于五种基本味觉的强度与识别——甜、酸、咸、苦、鲜。舌上有分布 4 种舌乳头,菌状舌乳头似蘑菇,常于舌前部,每个含三至五个味蕾,助于感知甜味;轮廓舌乳头周围有味觉沟环绕,上皮不角化,沟内一侧上皮有逾百个味蕾,利于感知苦味;叶状舌乳头由若干横行叶片形粘膜皱襞形成,位于舌根两侧,亦含逾百个味蕾,助于感受酸涩。最后一种为丝状舌乳头,数量最多、细长圆锥形、上皮浅层细胞角化、均匀分布于舌尖和舌背。 每个味蕾含 30 - 100 个味觉细胞。虽某些舌乳头更易感知某些味道,但不局限于此。于人的认知中,有一较大生理挑战,即苦味与酸味之混淆,因大脑记录此两种物质于我们不利,如大脑中闪烁“警告灯”,令我们放弃危险。故而真正区分味道差异乃感官训练重要部分。 每种舌乳头形状与作用略异,喝咖啡时,会覆盖味蕾内味觉细胞,经特定通道,向大脑发送所感知味道之信号。此过程较香气稍简单,毕竟香气需从数千种中识别,而味觉仅五种,哈哈。
基础感知内在逻辑已大致明晰,接着便是实际品尝咖啡时的做法,结合日前所聊 SCA 杯测表的使用,与诸位谈谈喝咖啡时,需侧重考虑与评估的关键因素:香气,研磨后的干香、开始注水的湿香(或冲泡后的湿香),比如思考香味浓淡?是否宜人?是复杂还是单一?或有人言,可对照风味轮?但实咖啡中有万千不同香气,难全被风味轮涵盖,故个人觉无需苛责自己,能形容联想至何程度,便先至何程度,时间会强化此技能。 咖啡味道部分,强烈建议作专属品鉴笔记,早前已提供简便之法,写下味道描述或品尝笔记时,需思此杯咖啡甜度如何?咸否?此味道可令您想起什么?咖啡浓度怎样?复杂与否?口味众多还是仅一两种?是否皆宜人?亦或有反感的?记录可为感性表达,甚至无序,关键是抓住当下感受,尽力以文字记录,用心体会咖啡风味的过程,已是咖啡品鉴坚实一步。 回味,即余韵部分,核心考虑味道持续时长?是否宜人?决定余味是否宜人的一法,便是自问:喝咖啡后是否需喝水,还是继续享受此体验?若享受,便言此杯咖啡整体体验,尤其是余韵部分您是喜欢的。
酸度或为不少咖啡新爱好者“惧怕”部分,因多数商业咖啡影响,大家熟悉的咖啡味乃苦,故多人难以接受咖啡中的酸质,且如前所述大脑自我保护机制作用下,易混淆风味,因其影响味觉。为更好定义,想象咬柠檬时脸颊与舌头之感,舌头是否有收敛感?此即酸度。此酸质感知近乎即时反应,一入口便有明显感受。而苦味致口腔干燥,于品尝体验近尾声时被感知。酸质种类繁多,亦有优质酸与腐败尖锐酸,优质酸质离不开甜味方愉悦,好比柠檬与柠檬水,您觉哪个酸质更愉悦? Body 醇厚度部分乃描述触感之方式,好比重奶油、全脂牛奶与脱脂牛奶的口感,虽味道或同,但入口于嘴中感受必不同,对于 body 的形容,一般用顺滑、圆润、扎实。品尝 body 时,可喝一口,思咖啡于嘴中感觉,甚至作些咀嚼动作,感受咖啡覆盖于舌上的触感强弱。 基于上述信息,便对这杯咖啡有总体印象,核心思考是否喜欢此杯咖啡?甚至可予个性描述,或拟人化表达,此乃真正具创造力之空间!
总之,品鉴咖啡非某种仪式或严肃之事,仅为于单纯饮下之上增添趣味欣赏,敞开感官,沉浸投入,此过程亦能令您更关注自身身体细节感受,亦是一种自我疗愈之法哟,故品鉴咖啡乃娱乐与陶醉式欣赏,有科学严谨背后逻辑,更要满足人们情绪价值,放开胆子去喝,勇敢表达感受,您便是最棒的咖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