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写给咖啡小白和新手,纯情老鸟请指正,恶意抬杠的请克制。
有很多刚接触手冲/现磨咖啡的人,以及我的一些顾客,会问我,鹊仔,看咖啡豆包装上写着“柑橘、坚果、青苹果、梅子…巴拉巴拉”风味,可为什么我喝不出来,你能喝出来么?
emmmm…首先,不要焦虑,不要怀疑自己,不要太在意,因为说实话,鹊仔我也不能完全喝出来。注意,是没有全喝出来,而非一个都喝不出来。所有就有了这个普遍的问题:咖啡风味描述的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喝出来。
这一篇里,鹊仔简单说说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或许能帮你以后再喝咖啡时,能有更好的体验。
好,咱们开始。
1.
先说说咖啡豆包装上
所描述的风味是怎么来的。
首先说,肯定不是瞎编的。
咖啡生豆在处理完后,会有专业的杯测人员去进行鉴定和标注分类,他们会凭借自己天赋异禀的味觉嗅觉和专业知识,给豆子标注上大致的风味。像图里这样。
这个过程有点像专业的香水师去做的源头工作,我们只是买来喝,所以他们的工作不必去深入研究。
但是,这些细腻的风味描述里,大致离不开花香为主的、水果味道为主的、坚果味为主的、可可味道突出的,这么几种(不排除有别的方向,主流是这四种)。咖啡风味的描述,基本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你看到一个咖啡豆包装上写着热带水果、莓果、石榴,基本就能判定这是个水果味道为主的豆子,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就好了。
有的咖啡包装上风味描述,确实不必完全听信,不排除商家为了营销而特意写的那些。
此处,鹊仔想着重说一下,不必一边喝,一边对照着描述,去一个一个地验证,这样会很累,尤其是当你喝不出其中某个味道的时候,就会很焦虑,怀疑自己注定品尝不了这玩意儿。其实不是啦,下面我跟你说说怎么回事儿。
2.
这些描述的风味到底存在么,
为什么喝不出来?
其实这些味都在那里,只是换了个样子,你没能一下子就认出来。我举个具体的例子,你一听就明白。
比如你吃一个香瓜,从拿到手到吃到嘴里,大致的过程会是这样:拿在手里,眼睛看到瓜的绿色黄色,闻到一点瓜的香味,脑子里明白这是个香瓜,一大口咬下去,听到咔嚓的清脆响声,嚼在嘴里,能尝到瓜的香味甜味。基本是这样吧。
如果咱们变一变,我把香瓜削皮,切成黄豆那么大的小块,再给你吃,你可能就得多吃几块才能尝出来这是什么水果。对不对?
再变化一些,我把青苹果、红苹果、水晶梨、香瓜,都切成很小的块状,混放在一起,你还能一下子分出来哪一块是哪一种水果么?
然后我再把它们全部拿橙汁泡一泡,变成一样的颜色,再拿给你吃,是不是就更分不出来了?这个情景,就很像在一杯咖啡里,品尝出香瓜的味道。
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喝不出来那些描述的风味?我的理解就是,咖啡里不可能有香瓜的手感、颜色、咬下时的咔嚓一声、嚼在嘴里的爽脆感,我们大脑没有得到这些信号,但实际上,是有这个味道的,只是一下子,你不认识了。
而且,在有香瓜味的同时,可能还会有柑橘味、苹果味、梅子味…那些以花香味为主、以坚果味为主的咖啡豆等,也是这个道理。
这些味道天然地混在一起,就会呈现出更多层次更丰富的味道。鹊仔我喜欢咖啡,就是因为这里面充满了太多的变化,经由自己的嗅觉、味觉还有想象,能喝出不少的的乐趣。
好,说到嗅觉和味觉,对应的就是咖啡的香气和风味,鹊仔再往下具体说说里面的区别。
3.
分清香气和风味,
喝的时候明明白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味道,我们只能闻到鼻子里,却无法喝到嘴里。
最简单的,爆米花,我们闻到爆米花是浓浓的味道(这个算香气),吃在嘴里感受到是另一个味道(这个算风味)。
这里面涉及到前鼻腔嗅觉和后鼻腔嗅觉的说法,但鹊仔建议简单理解为喝之前闻到的是香气,喝到嘴里以后感觉到的是风味。
所以,能闻到的,不一定可以喝得出来。
比如鹊仔个人比较钟爱的哥斯达黎加,个人感受是这样,冲泡好后,会闻到(类似)爆米花的香气,(类似)烤核桃的香气,水果的香气,如果嗅觉灵敏,还会闻到淡淡的巧克力香,然而喝到嘴里的时候,经常是找不到爆米花、烤核桃、巧克力香气的,更多的是喝出淡淡的水果酸甜味。
再比如耶加雪啡,喝过的人都知道,冲泡好后,会闻到花香气(有点像茉莉花),还有水果味儿,柑橘味儿,而喝到嘴里的时候,经常木有花香了,只能感受到淡淡的橘味。
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鹊仔会说,我们闻到的那些味道的芳香分子,比喝到嘴里的味道的芳香分子,更容易挥发掉,或者简单说就是,喝到嘴里的味道比闻到鼻子里的味道少很多。
这下明白了么?下次再去品咖啡,我是说现磨的好咖啡,而不是速溶,或者咖啡快餐店那种快手咖啡,就能通过闻在鼻子里,喝在嘴里,去体验一些被我们忽略的好味道。
对了,补充一下,如果是自己研磨手冲的话,或者是挂耳咖啡,多留意享受一下干香,干香气就是指单纯的咖啡粉的香气,对应的湿香气,是咖啡粉接触水以后的香气。都是额外的一种享受。
那,为什么有人能品出来,有人品不出来?
好,下面鹊仔说说这个终极问题。
4.
不必焦虑,
大多数人味觉都不敏感。
你身边总会有一种人,对于他来说,什么都特别好吃,描述美食的时候绘声绘色;也一定有另一种人,吃再好吃的东西也都说“一般吧”。这就是最明显的两个嗅觉味觉的极端。
很多美食家、咖啡师、红酒师、茶师、甜点师,大部分都是前者,他们往往天生就感官灵敏,一下子就能捕捉到美好的味道。后者并没有错,只是往往他们不太会去主动接触咖啡、红酒方面。
除了这两个极端,我们大部分人,吃吃喝喝这方面的感受能力,味蕾数量,味蕾上的受体,都差不多。如果想变得嗅觉味觉特别灵敏,也没那么玄学。
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我的客户,他是西安人,上大学之前没出过西安,跟我聊天说西安的小吃天下一绝,西安的各种面、肉夹馍简直不能再好吃,西安的火锅、西安出的烤鸭也是别处没法比的。(当然,西安美食本身就很棒,我也喜欢。)后来他去重庆上大学,整个人的口味就被改观了,再后来他去成都工作,尝到了更多美食,再后来他经常出差,动辄就在广东待一个月,在南京住半个月,在杭州、贵州、北京待几天,就这样,尝到了各种口味,他的味蕾被彻底打开了,再问他老家的小吃怎么样,他就说,挺好,也就那样吧。这之后,我们在品咖啡方面就有了很多的共识。
你看,就是这样,尝试多了,体验多了,嗅觉和味觉就打开了,思维和想象力就打开了,就能品出很多曾经被忽略的味道,喝咖啡自然而然就成了一种享受和体验,而非单纯的提个神,装个x什么的。
所以,如果你还喝不出那些咖啡包装上描述的风味,请不要着急,也不必对自己不自信。有可能是咖啡豆不好、不够新鲜(这也是我为什么看重养豆时间和现磨的原因),也可能是味觉不够灵敏,也有可能,是你刚刚吃完别的味儿大的东西,比如辣火锅,马上喝咖啡肯定喝不出好味道来。(其实,每天不同时刻,比如早上醒来和下午,我们的味觉也会有差异;此外,冲泡咖啡时,咖啡粉研磨度、水温、水量...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这些味道的浓与淡。)
最最后,鹊仔说两个
喝咖啡品味道的小窍门
一个呢,喝的时候,你可以冲泡两杯不同咖啡豆的咖啡,再多准备一杯清水,两种咖啡交替着小口喝,每一次交替,都用清水清清口,让舌头和鼻腔,对比两种香气和风味。
再一个呢,就是喝的时候,可以喝一大口,多次慢慢咽下去,会比较容易喝出风味来。
今天鹊仔就分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