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_610_1">字_608_1">语言文字上看,《康熙字典》既无“咖”字,又无“啡”字,更无“咖啡”一词,可知清初中国人尚未接触到咖啡。清中叶中国有没有咖啡(饮料),目前尚在搜寻当中。笔者仔细查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所收的几种清中叶至清末的字书、辞书及其他书,均无收获。如清乾隆年翟灏所编之《通俗篇》(有商务印书馆1958年点断版),清嘉庆年顾张思之《士风录》,清嘉庆年郝懿行之《证俗文》,清道光年高敬亭之《正音撮要》等。最初Coffee的中译名肯定不统一,例如“嗑肥”等。①而且还不排除被音译成其他词汇的可能性。不过,今日汉语之正式名称“咖啡”则应化出于日语的“珈琲”。因为如前所论,日本人先接触记下咖啡,先开办咖啡店,且把它写成“珈琲”。从1894年起日本又大举侵华……是故汉语就定其名为“咖啡”。据我所查所知,最早的“咖啡”一词大概出现于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年),意思也对:“咖啡,西洋饮料,如我国之茶,英文 Coffee”。此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辞源》也收入了“咖啡”一词,且解释得又详细又正确。可见“咖啡”一词在民国时代进入了汉语词汇库并固定下来,广泛使用。
来华的外国人何时何地在中国煮、喝他们自己带来的咖啡,似乎已很难确定了。不过据现在所查知,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嘉庆年间,来到中国当时最大的通商口岸广州的洋人已煮、饮自己带入的咖啡。这种饮食习惯中国人亦有所感觉。“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②据《广东通志》所说的番鬼、黑酒、饭后饮、能帮助消化等判断,所谓黑酒,应该是指咖啡。与之有些类似的可可多制成巧克力食用,且可可饮无咖啡饮那样流行。
个别中国人开始品尝饮用咖啡可能始于同治年间。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该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吃西餐和培训中国炊事员、厨师而编写的。书中除了把coffee音译成“磕肥”之外,还讲授了制作、烧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③这里先讲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饮料时,才轧碎马上煮。后面则讲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没讲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国人培训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雇佣的中国人,他们因工作需要难免不尝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国吃西餐喝咖啡时,有时也会请中国官员和他们的中国熟人吃一吃喝一喝。由此可知,同治年间已有中国人尝过咖啡。中国出现经营性的咖啡馆则大概在清末。据清末民初之人徐珂叙述:“饮咖啡:欧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国之茶馆。天津上海亦有之,华人所仿设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饮”。徐珂的书采取了许多清人笔记,可推断所谈之事出现在清末。但此书出版稍晚于《中华大字典》,故难判明“咖啡”一词哪本书最先使用。不过最先印成铅字的则是《中华大字典》。可见到了民国,咖啡馆或大饭店酒店宾馆所附的咖啡厅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现。
咖啡从什么时候转入中国?
搜索
精选文章

乌干达咖啡之旅:从AA级风味到舌尖上的非洲密码
在全球咖啡的宏大版图中,乌干达宛如一颗隐匿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它是非洲第二大咖啡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罗布斯塔出口国

乌干达咖啡:火山沃土养出的全球佳饮,藏着传统与现代的醇香对话
当你端起一杯层次丰富的咖啡时,是否想过它的香气可能源自非洲东部的火山脚下?在那里,乌干达就像一块被时光温柔以待的瑰宝 —— 它不仅有多元文化与独特地貌吸引世界目光,更凭一杯醇厚咖啡,在全球咖啡版图上站稳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乌干达咖啡简述:低调而璀璨的非洲明珠
在世界咖啡的广阔版图中,乌干达咖啡宛如一颗低调却璀璨的明珠 ,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乌干达:咖啡界的隐藏瑰宝,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的梦幻联动
乌干达,这个位于非洲东部的国家,在全球咖啡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球第八大咖啡生产国 ,非洲第二大咖啡生产国。

咖啡凭什么“称霸”饮品界
在当今的饮品世界里,咖啡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备受全球消费者的喜爱。从繁华都市的街头巷尾,到宁静小镇的角落,咖啡的香气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