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的东西总是能让人为之着迷,但这甜有讲究,不能是商业糖精,否则,这甜就会让人反感;不能是工业糖浆,不然,这甜就会成糟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足以见得「甜」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不管是餐食还是饮品,都有着「甜」的因素;甚至有部分糖份重度患者恨不得餐餐有糖,到了上瘾的程度。
今天我们说起了「糖」,想来说说咖啡当中的「甜」;根据我老师的说法,只要没有瑕疵的咖啡豆都有「甜」的因素,只是你发现或者没发现。
想象一下,如果一杯咖啡没有甜,你喝得下去吗?当然了,这里所谓的「甜」并不是说鼓励你在咖啡里吨吨吨的加白砂糖;而是咖啡中自带的「甜」。
也许有些人会惊讶,咖瘾(Caing_studio)你们在瞎说什么呢,咖啡怎么可能会自带甜,我为什么就没有喝到过。
可乐你喝到过甜吗?当然了,一瓶可乐里面大概含糖45克,你试试看在你咖啡(225克)里面加20克糖试试,看看你能不能喝得下去。
咖啡的「甜」怎么来的?
海拔较高的豆子往往会比海拔低的豆子甜度会更明显一点;你问我为什么?
简单啊,因为海拔高的豆子成熟比较慢,在生长过程当中就会积累更多的糖份。
但这就是糖份的主要来源了?并不是。
影响咖啡甜度的第二方面是咖啡生豆的后制处理,同一种咖啡豆的使用不同的处理法会产生不同的甜度,就拿蜜处理来说,黑蜜处理总是比黄蜜甜,为什么?因为发酵的时间不同(另一个说法是包含的果肉不同);所以糖份有更多的时间进入咖啡豆当中。
当然,最最最重要的是咖啡本身的「甜」。
我们都知道「碳水化合物」是有机化学中最大的化合物家族之一,它具有复杂的结构,最常见的碳水化合物是蔗糖或果糖,但在这个化学分支中有数千个分子。
在我们的咖啡豆当中,碳水化合物占其物质结构的很大一部分,大约为50%;该组合物由可溶性和不溶性物质的复杂混合物组成,包括单糖、寡糖和多糖。
当然,这些所谓的单糖、寡糖等等糖,并非都可溶于水,只有一定的百分比会最终落到你的杯子里。
我们拿到手咖啡真正的甜,最主要源自于「咖啡烘焙」。
烘焙在糖类物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美拉德反应期间,《Modulating the Flavor Profile of Coffee 》一书有过这方面的介绍:「这种化学反应在烘焙早期开始,以氨基酸充当还原糖的催化剂,导致复杂的非酶促糖褐变过程」。
当然,如果我再跟你说什么烘焙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机化合物(远远超过600种)和黑色素,复杂的褐变产物之类的知识,我相信,我会露馅,你也看不下去。
但请你们一定要记住一个点「烘焙时间越长,糖分解得越多,导致更复杂甚至更苦的焦糖化合物出现。这是对的。」
苦乐参半不只是一个比喻。
什么?你说你接触不到烘焙?那好办,在冲煮中也能表现出甜味。
有浏览过matt perger创办的BH网的人应该有印象,他曾经写到过「当咖啡从萃取不足到过度萃取之间,咖啡会越来越甜就如加糖进去一般,然而咖啡很快就会变得又干涩又苦。」
当你想要自己冲的咖啡甜味更加突出的时候,你要谨慎地调整冲煮参数,并且控制所有冲煮变因,确保每次冲煮都能达到一样的效果,并且记得随著咖啡豆烘焙好的时间越长,就越需要调整冲煮的参数,例如4/6就不错。
咖啡加糖?才能显示出甜?不存在的;就拿COE的杯测表来说,甜的鉴别比「风味」还靠前;咖啡的甜源自于咖啡豆本身,并经过烘焙师的技术表演得以呈现;而咖啡师的萃取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杯中之物的甜度。
好了,为了这篇文章,我去翻阅了两天的化学知识,但发现用不上……心疼我那逝去的头发;咦,不对,我都剃光头了,哪来头发可以掉……
对了,最重要的一点,阿拉比卡的蔗糖含量几乎是罗布斯塔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