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追求美味的努力该被停止?

动图封面
 

​本文为世界爱乐亚亚军、咖啡生豆商,经常奔赴各个产区的张晓博Clay所提供,关于Sasa Sestic采访被翻译成中文【泡制咖啡有什么问题?】一文及行业处理法现状乱象,提供了自己的观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这样的感受:当你开始尝试要寻找一杯好喝的咖啡,就陷入了一个困境。彷佛每个碰上的业内人士都企图要告诉你,你觉得好喝的那杯咖啡不行

无论出于专业知识、品鉴方式,还是公平贸易、可循环生活方式,甚至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各种教训都让人窒息,有一种仿佛不听劝告及时悬崖勒马,刹那间地球将因为你的不当选择而走向衰亡,直接堕入黑洞而不能自拔…….

当然,这种由“过来人”带来的困境在美食行业很常见。但如精品咖啡一样上升到道德和品格,甚至捆绑行业未来等高强度冲击的,可能只有精品葡萄酒行业了……在诚惶诚恐喝下一杯“选择不当”的咖啡时,仔细一想所有这些道理也许从来都是站在个体的角度,或者自认为代表行业以及“大众”的角度发出呐喊,每每为这些大咖们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感动的我,却一直还是有些隐忧,他们,真的只是为了我们,为了咖啡好么?

最近有一篇世界咖啡冠军Sasa的采访,被“译为”中文版在咖啡业内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广泛的转发,很多人发给我这篇文章,让我说说感想。

 

首先,必须坦诚的一点,我作为某不知名生豆商,主力产品为第一代疑似香精咖啡的音乐家系列。(说到这里,想骂的人可以开骂了。)但我还是想尽量客观的说说对于这篇采访的感想和反思。如果方便的话,请大家尽量阅读采访原文,虽然是英文但用词不是特别艰深,看类似机翻的中文翻译并不能准确理解一个老世界冠军的真正格局

 

Sasa的通篇采访,说实话,我仍旧没有看到任何决定性以及学术上的新证据和理论能证明他认为疑似添加的咖啡。他证明的仍旧是跟4年前一样,按照目前我们的实验,应该是做不出来这样味道的”以及“我通过加肉桂棒轻松做出了类似肉桂的风味”,仅此而已。通篇用词非常严谨,也明确说明了大多观点都是自己的推论,唯一说得严重些就是有机构检测出某支热门有玫瑰和红色水果味道的哥伦比亚咖啡添加了水果精油。

但Sasa并没放出检测报告的具体内容。咖啡中的芳香物质本来就有类似精油的醇类酯类等物质大量存在,何况精油种类繁多,其复杂程度简直包容了所有物质构成。我非常好奇是哪家实验室通过什么途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目前看到的国际上疑似添加类大热庄园如哥伦比亚天堂(coe比赛已经被严重针对)的欧洲实验室报告,均显示正常。 同时,通过联系国内浙江大学相关实验室、上海化工研究所及食药监专家,都表示目前的检验基本是不太能有效实施和证明添加的存在。因此,非常期待Sasa后续出具实锤报告。既然有了正规的检测方法,就该鼓励推广和分享使之成为真正的标准,这样大家也不用模仿Sasa提出的很容易导致各种问题和错误结论的“初级鉴定方法”,避免过多莫名其妙的言论伤害咖啡本身。

Sasa可以说是特殊处理在精品咖啡业发展早期非常重要的弄潮儿。他通过借鉴葡萄酒发酵中的二氧化碳浸渍发酵方式,大大提高了原有传统发酵中的发酵效率,得到了风味和口感在当时惊为天人的咖啡,不仅帮助自己和非常多选手得到了世界冠军等比赛好成绩,最重要是让大家知道了原来酒类酿造中原来有那么多咖啡可以借鉴的技术,一时间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在这几年中,发酵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许多葡萄酒以及精酿啤酒还有土壤类的专家学者大师们,纷纷投身其中,让特殊处理有了极大的发展从而给大家带来了非常多惊艳的咖啡。不仅拓宽了民众以及我们业内人士对咖啡可能性的了解,也让许多发展中产区的农民通过创新得到了切实的名声和收入,远的不说,今年中国咖啡师大赛冠军使用的一只云南咖啡豆就由精酿啤酒的酿酒师共同参与发酵制作,最终取得了惊艳的成果,一改云南豆令人诟病的风味和口感问题,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sasa最新采访可能实际想说的是后期添加类咖啡而不是咖啡特殊发酵本身的问题,但因其难以判断和界定的特性,大量业内人士一如4年前一样,又不出所料借此机会开展了一番传统处理和特殊处理之争

而这,不得不说,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因为当年大家以相对开放的态度(虽然也有很多争议)接受了Sasa当年二氧化碳浸渍处理法带来的惊艳风味,而几年后,当更大胆更科学的发酵方式带来更惊艳的新咖啡的时候,Sasa却又主动站了出来,以保护传统的名义站在了创新的对立面,多少会让人有一种除了sasa主导的二氧化碳浸渍外,别的特殊处理都是作弊的观感。

那消费者和选手用脚投票,实际选择的那些好风味好香气的咖啡是否真的都有问题?是否真的应该全部推翻?我想通过一些我的角度,来跟大家聊一聊。

一、是不是往难喝咖啡里加料就能大幅度提高咖啡品质?

实在不太明白各位大咖和文章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误导读者,说了一大通特殊味道的问题,大多接下来要带货一句,“我也做出来了和某某咖啡一摸一样的味道。欢迎来上我的课或者淘宝微店购买”。

首先,我要强调下我的用词,“咖啡品质”。咖啡里泡一下肉桂棒就能做出跟竞标咖啡一样优秀的杯测体验? 不,连Sasa做到的也只是能喝到肉桂的味道,怀疑的是没有酵母能让咖啡通过发酵产生明确的肉桂风味(目前已被证明可以)。但你总不能拿一碗有酱油味的肉就跟你妈叫嚣你跟她做的红烧肉是一个味道,跟米其林餐厅镇馆名菜一模一样吧?厨师做得好吃肯定是买了王守义十三香?就不能有点真功夫?这逻辑是不是耍流氓?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尝过那只大名鼎鼎的、帮助咖啡师赢得世界六强的肉桂风味咖啡?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们,那只咖啡好喝得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拒绝。因为它不仅有明确的肉桂奶油蛋糕的香气,多种莓果、红茶、肉桂卷的风味,还有着极其顺滑的口腔触感,甜美悠长的余韵,干净的口感。用我们的打分记录表来评价,或者给任何一个消费者喝,甚至包括对肉桂反感的消费者,都会赞不绝口,急着用人民币投票,买单买豆子。

这并不是我个人的臆想,而是从2018年起,每一年我在各大咖啡节上给超过2000名消费者爱好者品尝后的真实反馈。Sasa一句质疑,能把这些体验都损耗殆尽?这样美好的体验,是把肉桂棒跟随便哪只咖啡泡一泡就能得到的?最可悲的是,当年在瑞士选手参加国际比赛,用这只咖啡赢得了名誉。一些标榜自己很real的烘焙师马上跟进,自己杯测后也决定购买,然后靠着这只豆子大卖赚钱获得了很好的名声。结果现在一看Sasa的发言,马上忘记了自己的姓名,不做任何的调查印证,着急第一时间撇清所有关系。

真的是So Real,真渣男style。

你们知道市场上1kg品质良好同时有明确肉桂味咖啡生豆的价格是多少么? 最少也基本在200rmb/kg 以上,而普通哥斯达黎加水洗也就60rmb/kg左右。泡一泡肉桂棒,就能让咖啡豆翻身涨价数倍?是不是其他农民都是道德模范,圣人?视金钱如粪土?明知道可以赚大钱而硬是忍住不做?好了我不想多说什么了。

这几年我始终和最前沿的特殊发酵农民和科学家们走在一起,喝到了无数让人惊喜的咖啡。针对目前最火的添加水果来共同促进发酵的处理法,不得不说明下,这个过程,起作用的是水果里的酵素,还有最重要的糖分,这都是发酵的必要元素,至于水果本来的味道,基本没有什么用处。简单说,加芒果汁发酵出来的不会是芒果风味,加菠萝汁发酵出来的不会是菠萝风味,加百香果发酵的不会是百香果风味。包括像和可乐一起发酵,这其实是非常懂发酵的人做出的选择,这样发酵绝对不会有可乐的风味,因为主要起作用的是可乐里的糖,成本还非常低廉,可以说非常创新。至于那些对这样的发酵方式嗤之以鼻表述鄙视的人,也许我们只能用“不知者无罪”来原谅他们。

举个反面例子,如果说一个农民跟你说,他放草莓汁一起发酵,最终得到了明确新鲜草莓的风味,那他百分之一亿是把你当傻子。因为他加的就根本不是果汁,只是他不好意思告诉你。而这样粗制滥造做出来的咖啡不值一提,因为所有的风味只是浮在表面,一喝便知,没什么讨论意义。这样的咖啡实在太差,绝对不会对行业造成危机。

就像某些廉价香水吹嘘我和某某大牌95%闻起来一样,但毫无疑问剩下的5%就是闻起来廉价带来的本质不同。可惜的是,这种碰瓷伎俩已经广泛被应用在各类课程,“来同学们,你们喝喝老师做的咖啡,是不是很像xxx豆子呀?”整个行为跟发酵两个字毫无关系,真就是类似卖大力丸的套路。

那我们说到这,会衍生出来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把那些成功的先进的特殊处理完全透明化让大家无话可说?

这里我不禁想分享一个关于我的经历,2018年我获得世界爱乐压大赛亚军后,我和大家分享了详细的比赛数据和使用方法,甚至演示了无数次。

但是这些年,但凡有可能用到爱乐压的比赛前,总有选手会想方设法加我微信,非常直接的问我,“我用你的方法来做,但怎样都不够好,你是不是把细节再分享下,别藏着掖着”。我看到这样的微信,一开始是很生气的,制作方法是我通过自己的摸索花了功夫得来的,我有什么义务跟你还“说说细节”?就那么几个动作,自己就不能实验一下?但每次我都忍住,觉得还是要多分享,就从水温、研磨,乃至翻转的小细节都事无巨细的分享。

但非常真实,因为手工制作,或者咖啡不同,对方很可能还是不能得到完全满意的结果,往往最后他们还是认为我留了一手,以至于现在我只分享大致思路,鼓励大家自己尝试,当然可以猜到的,免不了被骂,“当自己是什么人,问你是给你面子,装!”

特殊处理法的咖啡,价格之所以不便宜主要包含两方面的高昂成本:

1.研发成本主要是不断试错的沉没成本。据我所知,一些知名的擅长特殊处理的庄园,每年基本上要做100个以上的实验批次来寻找更好、更合理的处理方法。其中包括豆种加处理法的实验,如发酵时间、温度等变量的组合,土壤改良的方式,菌落发酵物等的科研分析…..等等等等。

绝大多数失败批次最终混入了商业豆或其他庄园拼配豆中,有些批次仍旧会拿出来给大家评测购买,最终能入大家法眼,不远万里到达中国消费者手里的已经被筛选了太多次,你喝到一杯难喝的特殊处理咖啡的几率并不比喝到一杯难喝的传统处理的几率高。这些看不见的研发成本其实非常惊人,也决定了能不能找到优秀发酵方法的关键。

2.生产成本这个非常好理解,更大规模特殊处理咖啡的生产必然比传统处理的要求高非常多。从设备器材,比如各类不锈钢桶、测试工具等等,成本高出一大截。同时人工成本也高,要求工人有专业知识,懂得各种监测数据,还要求精确管控,整个人工成本甚至是10倍以上。

然后是分享的门槛。就算有处理者愿意无私无视所有的成本,把发酵方法分享出来,也不是你照做就能成功的。每个水洗站,每处的鲜果,情况都完全不同。

海拔1500米通过5天厌氧发酵得到了很好的风味的方法,拿到2000米海拔更低温度的场所,就很可能完全没什么风味的改善,且不说那些神奇的附着于每处不同地方的菌群种类的多少的数量了。一旦别人真诚分享后,得到的只是无情的拷贝,或者做不出来后的质疑,我敢保证分享者真的会后悔做了这些分享。

对了,说了那么多,你们不会觉得特殊处理真的是缺乏分享和说明吧?我们每个选手,都对自己的咖啡处理说得头头是道,时间温度ph值如数家珍,甚至爱好者们也能把无氧发酵说个一清二楚,凭什么大家要从“有罪推定”的角度出发去否认这一切?我尊重自由发声和独立思考,但请问能不能也尊重下大多真心分享的人?这些人才是大多数啊!

二、咖啡好喝的标准是什么?现有杯测标准是否已经到了要大改的地步?我们接触精品咖啡的时候都看过很多针对风味描述的笑话,课上老师教学生们品鉴各类水果风味,最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可以上你说的那些水果了么?” 很简单的笑话让我们对精品咖啡的风味有了认识。

但几十年后,突然大家在说“精品咖啡存在的意义是可追溯???”我非常不敢苟同,“精品咖啡,最关键的还是喝起来比商业咖啡好喝啊!”这也是打分系统,以及咖啡分级的意义所在。可追溯可能很重要,也很可能能帮助一些农民摆脱商业咖啡交易系统的牢笼,但绝不是精品咖啡概念横空出世的关键。我们可以学习欧美先进的知识,但不要做五毛和公知们那种卑躬屈膝的圣母婊。

Sasa的采访文章里,我还看到了一种难度,就是从coe评委到国家冠军选手乃至世界赛选手,都不能有证据或手段去精准鉴别“增味”咖啡的存在。

甚至拿了意大利冲煮冠军的选手、拿了世界前6的知名咖啡师、经过了那么多评委和比赛后都没有佐证猫腻,最终还是要被咖啡处理大师Sasa一顿鄙视,“你们在座的各位,都是XX!”

那是否大家都根本没鉴别能力?毕竟那么多国际评审和选手,其中很多其实也有咖啡处理经验,他们都不行?还是因为我们现有的杯测打分表出了问题?是不是以后杯测分要把香气风味的打分项目都去除?

还是因为,所有那些评委和选手选择了尊重规则,尊重事实,避免了无端猜测对比赛和选手的损害,也避免了没加证明的批评去影响更多人,导致很多无辜的损害。而这,我认为才是对行业最大的维护。

当我们花费高价、花费一辈子心血努力遵循的如宪法和图腾般的杯测标准,是否要因为一些至今无法证明的“莫须有”主观认定,而更改? 是否这是更大的可悲?(还好目前并没有)好喝就要给高分,不好喝请说出实际问题所在,这样不好么?

进一步说,一定要把自己认定的标准,在没有强大科学依据的时间点,强加给每个人,并认定自己是为别人好、为产业好, 这让你想起了什么?

好玩点我想到了灭霸,现实点我想到了希特勒。

三、是否没了各式各样的特殊处理咖啡,咖啡世界就会心甘情愿大一统回归最传统的处理方式?

我个人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我的标题,“人类会停止对更美味的东西的努力么?” 基因决定了不可能。就像大多数人都接受不了只有水煮一种烹饪方式,于是发明了煎炒炸炖等等的加热方式,而如果禁止这些方式后,也总会有人想出焗、烤、蒸、焖等等方式;历史的脚步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的

而就算最基础的水洗咖啡,玩法都已经层出不穷。水槽里时间的长短就是最早的水洗厌氧模式,甚至你看不见摸不到的各个水洗站的天然菌落多少和种类,都最终会将这里咖啡的风味引导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也正是咖啡有趣的地方。

 

发酵是老天赐予的神奇可能性!而咖啡的发酵过程,也是真正让其区别于其他水果和食品的最大原因。而一开始就把最基础发酵独立开来, 难道是让大家回归商业豆? 那真是没什么发酵。你确定你要的是这个?

动图封面
 

 

我们再说说展开的问题。 目前那么多各式各样的特殊处理咖啡,是否制约了传统处理咖啡的发展,或者直白点,是否降低了传统处理咖啡的价格和销量?

很多人都会忧心忡忡地担心特殊处理咖啡会抢占传统咖啡的市场,最终导致不再有人好好传统处理咖啡了,世界没了“风土”风味……..

麻烦您从莫名其妙的担忧中醒一醒,你知道特殊处理咖啡至今占咖啡生产的比例么?

不到百分之5。

而近几年水洗咖啡,特别是好的水洗咖啡的需求和价格不仅没有跌,也不是无人问津了,相反,是更供不应求,价格屡创新高。最近的巴西霜冻,一举将巴西商业咖啡的价格提高了整整百分之30以上,一豆难求!麻烦大家不要被舆论带偏,目前世界咖啡的最大问题并不是那些危言耸听的人说的特殊处理咖啡与传统处理咖啡之争,相反,世界阿拉比卡咖啡最大的担忧是未来随着时间气候变暖及病虫害威胁等巨大问题导致的咖啡豆供不应求的问题!当我们能惬意地在几十上百种咖啡中挑选自己爱的咖啡的之后,我们应该感谢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带来的美好生活,在千里外很多发达国家的人民也只能一辈子喝着商业咖啡度日。

中国精品咖啡行业过于内卷,我还是我一直坚信的那句话,也反复告诉我的客户们,咖啡够好喝、价格够合理、品质够稳定,那你的咖啡一定好卖。相反,总是祈祷没有新的竞争或者竞争对手们没好产品,甚至想歪门邪道去禁止竞争对手卖东西,而不是自己夯实内功好好把控好品质,这才是最可悲的事。

Sasa文章中最后非常担忧的说担心无良特殊处理抢占了好不容易在困难自然条件下种植稀有品种农民应得的财富。

天呐,这真是什么神逻辑。首先,我特别反感给咖啡分“阶级”。凭什么种植稀有品种的农户就该被冠以“高尚”?现代化特殊处理的农民就低人一等?都是陡峭的山崖,都是极大的温差,特殊处理的农民绝大多数都比掌握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种植稀有品种的农民努力得多,正因为他们的土地先天条件不够好,他们才要想方设法改良种植方法,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改良咖啡风味,这些人不值得尊敬?同时“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这个现实非常好找,公开拍卖,产地报价,乃至你们家门口的咖啡馆里,都是稀有品种越来越高价,甚至越多特殊处理他们就越贵。物以稀为贵,这是常识,也是市场经济的真理。哪天所有产地都在种稀有品种了,那才真是价格下降没人买的灾难。

最后我来说说产地风味。这也真是非常扯的一件事情,产地风味到底是个人的主观认定?还是明确统一的科学分类?到底有没有必要为一个产区硬性界定一个风味品类?

我给大家说个例子:4年前,我看到一个资深的欧洲咖啡生豆商力荐一款巴西水洗咖啡豆,但生豆介绍把我看晕了,“这是一支像肯尼亚咖啡一样的巴西豆,极其精彩,一定不容错过!”然后一堆资深咖啡人立马高潮,“一款像肯尼亚的巴西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像肯尼亚的哥斯达黎加”“像巴拿马的哥伦比亚”等等数不胜数的例子。

所以,产地风味大家还不清楚么?改变了?听上去大家都很根深蒂固,完全不可能根据时间或者其他豆子去改变,既然传统处理法做不到让大家百分百认同的“产地风味”,特殊处理法是否更不需要去承受这莫名的使命?

 

好了,说完针对特殊处理的一些想法,接下来让我做个恶人,来为大家分析下,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爱把传统处理和特殊处理对立起来

首先,我觉得热衷于贬低特殊处理的人有两类,我要强调一下,是“热衷于贬低”。

在我看来,不喜欢特殊处理风味非常正常,就像我卖特殊处理的咖啡为主,但几个跟我关系好到无敌的烘焙师他就是不爱买特殊处理,纯粹是味道不喜欢,但这绝对不影响我们的友谊,他们也不会处处跳出标榜“我可是喝传统处理的”。我反感的,只是那些借批评特殊处理为名,蹭热点、标榜人设的伪君子,在我看来这些人分为两类:

一、知识过于老化,带着有色眼镜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不得不否认,很多资深咖啡人,或者说绝大部分咖啡从业者的咖啡知识来自于老师们的口口相传。这就产生了非常大的限制,因为如果你的老师是非常开明爱学习、与时俱进的那一批人,那大概率你不仅会心胸开阔,善于思考,而且会为咖啡处理取得的每一份进步而欢欣鼓舞。

我还记得2018年我在南京参加的一次论坛,胡元正老师凭借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结合了实际种植和杯测,列出了一张信息量极其庞大的各类元素在咖啡种植中可能对咖啡风味的产生而形成的细致关联。当时我就惊呆了,我一直觉得自己整天网络爬文也喝了那么多咖啡,应该已经站在了咖啡研究的前沿,没想到科学家们已经把这些研究做到了那么超前。

后来再看台湾的后置处理比赛,各路高手都带着不同思路,完全不屑于拷贝别人的方法,真的做出了非常精彩的演示,让我觉得这才是精品咖啡该有的样子

而你们去观察那些整天把“我只喝传统处理”挂嘴边,处处期待显示出优越性的人,往往就是固步自封,自诩为“大师”的可悲之人,他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少美味,错过了多少未来,跟闭关锁国的满清时代有什么区别?

二、从事偏商业咖啡或者更大规模贸易的那批商家和既得利益者:Sasa的文章一出,我就看到一个商业烘焙厂的老板迫不及待发朋友圈,“炮制咖啡会毁了精品咖啡!”,好嘛,都炮制了,请问枪制的有没有?导弹制的有没有?放着正常的名词不用,把完全不能类比的制作名词为了夸张的字面效果生搬硬套,说明了其急不可待的内心反应。同样的,淘宝销量每年上亿的精品咖啡老板也极其急切,到处狂转文章,心情大抵类似。

为什么那么着急?抱歉我小人来度君子之腹一下:

很可能是因为特殊处理咖啡打破了传统贸易中量大就能掌握资源的围栏,让中小精品咖啡品牌纷纷站了出来,通过差异化抢占了大量客户

虽然很多中小馆子的老板和咖啡师都随着大咖们站到了这次声讨特殊处理的最前沿,但我真觉得他们大概率是被人当枪使了。

我这里想给大家说个故事。前年,我来到了云南,测试了大量的豆种和处理法,最终选到了铁皮卡和sl28两个豆种,觉得这些豆种在云南咖啡里是非常有优势的,完全可以和其他产区的豆子相媲美。但一问,很可惜,未来10年的铁皮卡收成,都被一家大公司包了....相信大家都看过电影《一点就到家》,同样的大公司垄断资源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而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特殊处理了,特殊处理也很容易被包圆,但那些成功的特殊处理有着更好的可复制性,往往能带来相对更大的产量,同时特殊处理的发展极其迅速,几个月很可能都出现一个新的热门处理方式,可以让小店们的菜单丰富多彩色,也让中小型生豆商百花齐放,不断有新人加入,保持行业的活力。

试想下,一旦没了特殊处理,各位精品咖啡从业者们,是准备时刻搬运行李抵押房产后全球跟大公司抢豆子?还是拿着豆子跟大商家打价格战?企图用自己超凡的技艺烘出一个超强酸质招揽客户?

我们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咖啡消耗大国,只是这几年借着资本,借着无数咖啡人的言传身教和宣传,才把精品咖啡行业扶植了起来,为什么大家就不能珍惜来之不易的这一切,整天企图分裂自己的衣食父母们呢?我实在搞不懂。

写了那么多,其实想说的更多,因为我保证自己每天都在思考和反思,可能以后有机会我更想做一期视频,更好的跟大家说清我的想法。我知道肯定很少人愿意细看全文,该骂的还是要骂。

当我们举起我们手中的咖啡杯,我们没有阶级之分,每个人感知的好喝咖啡也没有硬性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只是一杯饮料,可能承载了我们咖啡人的追求和坚持,也饱含了科学和技艺,但终究就是一杯饮料。

Sasa也好,老师也罢,在目前这种咖啡处理方法仍旧大规模要依赖复制酿酒工艺,乃至很多精酿啤酒的酿酒师都要比我们最厉害的处理者强很多的当下,我们对咖啡发酵的认知可能只是小学水平,我们就别妄自尊大,企图成为“大学教授”到处指点江山

今天很多人都在讨论特殊处理,也有更多人投身特殊处理进步的大洪流之中,这些都是人类追求美味的必然和必须,任何企图逆时代潮流而上的人,必将被时代淘汰。

最后,希望你享受那杯跨越重洋历经无数人心血的好咖啡的时候,心平气和地感知她的美味而不被人打扰,因为她来之不易,愿你我珍惜。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那杯咖啡。

 

 

 

搜索
精选文章
咖啡胖日常基础篇——咖啡的产地及命名
Hello!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上次的结尾我们说到这期的话题,那就是和大家聊聊咖啡产地和命名的那点事儿。说到咖啡的产地和命名,那我们先聊聊咖啡的产地。咖啡对于土地的生长要求其实还是比较苛刻的。首先来说,咖啡是一个哪里都能种植的品种。但是必须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开花结果。在说到咖啡产地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咖啡的种类。可能很多人会说:咖啡的种类我知道很多啊~例如:巴西,耶加雪
在家喝咖啡,尽享优雅时光
咖啡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饮品,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享受。正确的喝咖啡方式有着诸多重要意义
阿拉比卡咖啡豆和罗布斯塔咖啡豆的6大差异
阿拉比卡咖啡(arabica)和罗布斯塔咖啡(robusta以下简称罗豆)是市场上用的最多的两类咖啡,两者在豆子外观上很相似(不认真看可能还认分辨不出来),但还是存在6大差异,下面就给大家科普一下。1. 种植的环境条件不同阿拉比卡种咖啡树,适合种植在海拔600-2200米,温度在15°-24°C,年降雨量在1200-2200毫米的山地环境中。而罗布斯塔种咖啡树,对海拔的要求不高,0-800米之间都
如何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粉)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落叶(来自豆瓣)来源:如何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粉)说的这些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了解咖啡豆的产地信息,知味谱信息。我觉得,咖啡豆的烘焙还是蛮有“刻板印象”的。比如,曼特宁通常都是用深度烘焙更能体现它的醇厚的特色;耶加雪啡的豆子通常都是浅中度烘焙,花香和果酸的味道更容易展现出来;一提到肯尼亚的豆子,嘴里就容易泛起酸味。之前在一家咖啡馆喝过一只肯尼亚
咖啡世界的“目数密码”:不同目数咖啡豆的风味大揭秘
不同目数咖啡豆是指咖啡豆的粒径大小不同,通常用 “目” 来表示。其影响因素包括烘焙度、加工方式等。一般来说,目数越大,颗粒越细,烘焙度越浅;目数越小,颗粒越粗,烘焙度越深。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