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种简单且科学的方式享受精品咖啡

首先需要声明,这篇文章和平时的风格会有一点不一样。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是分享一种精品咖啡的制作思路,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见过类似的思路,可能有人早就想到了,也许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分享、亦或是早已分享过,但我由于种种原因还不知道。

这个分享的目的并不是踩一捧一,而是在于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可以稳定的萃取咖啡。目前基于这个思路的相关实验我也只进行了一部分,等全部做完再来更新。

总之分享一种新的萃取思路,欢迎大家讨论。

常见的咖啡萃取方式

常见的萃取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咖啡店使用的意式咖啡机、美式咖啡机,家用的有法压壶、爱乐压、虹吸壶等等等等,但要说目前最火的,自然不能忽视手冲咖啡这一明星萃取方式。

精品咖啡目前在国内似乎和手冲咖啡这种制作方式绑定在了一起,但其实手冲咖啡只是一种萃取咖啡的方式,它有自己的优点自然也有缺点。

我们知道手冲咖啡可以制作出一杯非常美味的咖啡,但如果想每次都制作出美味的咖啡确是十分困难的,原因在于手冲咖啡这种萃取方式有太多的变量,以至于可以针对手冲咖啡专门来举办比赛。

手冲咖啡面临的问题

手冲咖啡为什么萃取不稳定,是因为萃取流程中存在太多的变量,常见的变量有:

粉水比

这个比较好理解,能影响最终咖啡液浓度的上限,毕竟一共 10g 粉的前提下,不可能萃取出 20g 可溶物质。事实上咖啡中可溶物质大概在 20-30%,通常可以用 20% 来做简单的计算,也就是说 10g 咖啡粉,能萃取出来的物质在 2g 左右,假设此时使用了 160g 的水(不考虑咖啡粉吸水的问题,简单化处理),那么经过简单计算,浓度就是 2 / 160 * 100% = 1.25%,正好落在 1.15-1.35% 的范围内,这还属于金杯咖啡呢(笑)

至于为什么决定的是上限因为具体情况下,萃取效率以及萃取的时间不会那么长,通常萃取率也就 16-18% 左右,而这是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的。

焖蒸

焖蒸指的是在正式萃取开始之前,先注入大约两杯咖啡粉质量的液体,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让中浅烘焙的咖啡可以排出二氧化碳,这样在正式萃取时,减少气泡包裹咖啡粉导致萃取率下降的问题。其二是预先打湿咖啡粉,可以让咖啡粉内可溶物质变为高浓度的液体,这样在正式萃取时,就会减少一个步骤,直接进行高浓度向低浓度转移的过程,变相的提高了萃取效率。

水温

水温影响咖啡萃取时的效率,水温越高萃取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滤杯 & 滤纸

不同形状的滤杯其主要作用有两个,第一个是支撑滤纸、第二个是保温。

支撑滤纸的时候如果滤杯和滤纸之间有间隙,那么在特定情况下咖啡液就会从侧面渗透出来,此外不同的排水孔也影响咖啡液的流出速度,这将带来不同的萃取时间。

其次滤杯的材质使用陶瓷、塑料亦或是不锈钢,它们的导热系数不一样,有些更加保温、有些则降温更快。

注水速度

水在注入滤杯之后,并不是瞬间穿透咖啡粉流下去,而是会堆积在滤杯内,通过不同的注水速度可以影响两个方面,首先注水速度越高滤杯内的新鲜水越多,这也就意味着浓度差越大,萃取的效率就会提高。但反过来说如果注水速度太快,在部分型号的滤杯中,就会导致下水的速度过快,而这又会降低萃取的时间。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注水的方案,比如一刀流、两段式、三段式等。

搅拌

搅拌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拿勺子等工具进行搅拌,另外一种是注水的时候会带动滤杯内的咖啡粉旋转,也是一种搅拌。搅拌相比不搅拌来说,会提高萃取的效率。

其他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一下,还有很多方式会增加更多的变量,比如添加 lili 珠,它会改变粉层形态,这里我就不做展开了。

小结

这一段的介绍只是想说明手冲这种萃取方式是多么的复杂,它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同一支豆子在所有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两个人做出来的可以有天壤之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下次可以试试去本地找一家评价比较好的精品咖啡馆,找咖啡师做一杯咖啡,然后自己做一杯,对比喝一喝,看看有什么区别,这会非常有趣。

饱和式萃取法

手冲这样的方式是依靠大量的经验才能提高出品的平均质量,即使是专业的咖啡师,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每一杯咖啡出品都是完美的,手抖一下都会导致萃取方案有变动,相信玩过手冲咖啡的人会认可这一观点。

如果把手冲咖啡比做传统医学,那么我的思路就很类似现代医学,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式,精准的找到传统医学中有效的部分究竟是什么,然后把它提取出来,制作成药。

我这套方法对器材的要求不高,但至少要有电子称和温度计。有聪明杯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普通的咖啡滤杯甚至是挂耳包都可以进行。

理论部分

首先要介绍两个基本概念。

咖啡浓度

其实上文已经接触过了,浓度就是指的一杯咖啡中究竟含有多少咖啡。

咖啡的浓度没有最好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浓度,他就类似于吃饭的时候喜欢清淡一点还是重一点。

需要知道的是,咖啡的浓度和咖啡的味道没有关系,只要浓度不是太低又或者太高都没区别,仅仅是个人喜好。

想象一下你要吃火锅,现在有一份火锅底料,你锅里面有两斤水,一般来说是整个都放进去煮开就好了,但我个人口味比较淡,喜欢只放 1/4,味道还是那些味道,但是浓度完全不一样,喜欢重口的人自然觉得这样吃没意思,但对我来说就正合适。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参考 SCA 的金杯标准,一杯咖啡的浓度在 1.15-1.35% 之间是比较符合大多数人口味的。需要重新强调的是,咖啡的浓度与味道没有关系,一杯很难喝的咖啡也可以做到这个浓度范围之间。

萃取率

咖啡豆研磨成咖啡粉之后,其中的大部分物质类似于木屑,并不能溶于水来饮用,我们萃取咖啡的过程就是把咖啡粉中的可溶部分萃取出来,这一过程有点类似于杯子里面的糖渍,加一点水它就又变成了糖水,咖啡也是一样的。

需要注意的是,咖啡粉中的可溶物质并不都是我们想要的,有些物质溶解速率高,有些物质溶解速率低,我们需要萃取出来合适的部分,你也许听到过萃取不足和过度萃取,这里指的就是咖啡粉中的风味物质是否正好被萃取出来。

操作方法

我们萃取咖啡的难点在于,如何正好萃取出我们想要的。

我的思路是「使用长时间的浸泡式萃取来获得饱和溶液,之后再进行稀释饮用」。通过九年义务教育我们知道,当溶液饱和之后,就不能溶解更多的物质了,那基于这个思路,只需要调整粉水比,就能调整萃取率,并且由于是饱和溶液的关系,会自动停止萃取的过程,也就不用担心会过度萃取,只要进行几次实验,让粉水比处于合适的比例,就能让萃取停止在我们想要的比例。之后只需要根据个人的口味,加水稀释来得到合适的浓度,甚至萃取一壶咖啡,可以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饮用习惯稀释到各自喜欢的浓度。

实验过程

思路有了,接下来就是要研究可行性,我这里采用的是电子称 + 聪明杯 + 咖啡浓度计。

正好我也有一大一小两个聪明杯(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采用的是浸泡式萃取,所以很多手冲时难以控制的变量在我这个方法里面是不存在的,并且由于是长时间萃取使液体达到饱和状态,也不需要纠结聪明杯是先放水还是先放粉、要不要焖蒸这些步骤。

我目前测试了两个极端情况,分别是 1:7 的高浓度和 1:22 的低浓度。前者是为了研究浓度达到多少时液体会进入饱和状态,而后者是为了研究咖啡粉在水充足的情况下萃取率可以达到多少。下面是实验结果:

水使用的是农夫山泉,浓度计事先使用的农夫山泉进行矫正。

第一组:

10g 粉,注水 70g,水温 92 度,充分搅拌后浸泡 20min,萃取后得到 46.1g 咖啡液。

测试得到浓度是 2.18%,经过简单计算萃取率在 10.05%。

第二组:

10g 粉,注水 220g,水温 92 度,充分搅拌后浸泡 20min,萃取后得到 192.7g 咖啡液。

测试得到浓度是 0.94%,经过简单计算萃取率在 18.11%

杯测:

第一组由于是高浓度的咖啡液,所以为了让浓度一致,经过计算需要添加 60.1g 的水稀释,最后得到同样的 0.94% 的浓度。

我自己杯测下来的感受是:两组由于是同样的一包豆子,风味表现基本一致,但是具体风格不同,第一组的风味突出、甜感较强,并且低酸低苦,第二组明显感觉立体感更强,但是酸味会更重,在咖啡液放凉之后更是明显,第一组凉了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令人不悦的酸,而第二组的酸强度更高。

小结:

实验可以得知,此方法咖啡萃取率的范围在 10-18%,下一步的计划是:

  1. 研究什么比例下咖啡的风味表现可以达到顶峰
  2. 萃取时间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获得饱和溶液(不可能每次都等 20min)
  3. 水温的影响是什么?除了萃取速率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副作用

尾巴

Think different.

我想换一种方式,跳出现有的框架,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玩精品咖啡,希望结果可以令人满意。


入门指南系列:

「胶囊咖啡机」不完全入坑指南

「胶囊咖啡机」Nespresso Vertuo 系列入坑指南

「手摇磨豆机」不完全入坑指南(2021 版)

「挂耳咖啡」不完全入坑指南

「全自动美式咖啡机」不完全入坑指南

「学生党」写给学生朋友的咖啡入门指南

更多入坑指南欢迎移步至专栏《入坑指南系列》

测评:

「器材控」LilyDrip——手冲咖啡神器大幅度提升出品质量

「胶囊咖啡机」米家胶囊咖啡机测评

「家用咖啡机」柏翠 PE3690 测评

「挂耳咖啡」有哪些挂耳咖啡值得推荐?(持续更新)

「挂耳咖啡」知乎卖的挂耳咖啡实际口感怎样?

「咖啡液」知物的冷萃咖啡实际口感如何?值得买么?

「手冲壶」泰摩鱼 Smart 温控壶测评

「筛粉器」Fellow Shimmy 测评

更多测评欢迎移步至专栏《好物测评》

搜索
精选文章
咖啡杯选错“雷区”大揭秘
在选择咖啡杯时,塑料杯是需要避开的材质之一。我们都知道,咖啡通常是用热水冲泡,温度往往比较高
咖啡杯选错,别怪风味跑一半 | 凡仕
一杯咖啡的口感由无数因素不停作用影响。品种、产地、处理方式、烘焙度、水质、水温、制作方式……潜心技艺多年以后,你的咖啡口感可千万不能因为一只杯子打折扣,因为咖啡杯形也是会影响咖啡口感的。引经据典形状产生的影响英国牛津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不同形状的咖啡杯会影响咖啡的口味。实验室研究人员从哥伦比亚、英国、中国等地招募了超过300名志愿者,年龄在17到60岁之间,基本男女各半,让他们用8种不同尺寸的杯子品
来说说咖啡金杯理论
我试着说得不那么臭又长,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讨论范围仅限于手冲咖啡。虽然我尽量避免用术语,大概还是更适合咖啡发烧友和从业者阅读。篇幅较长,请自备沙发、靠枕、咖啡……哦,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提到一杯「完美」的咖啡,我们会想到什么指标呢?什么?好喝?恭喜你答对了,本文到此结束。喂喂!我们当然要以好喝为导向,但是……总会有有一些更客观的指标来衡量吧?我们先来看题图中的图表。Brewing Con
如何读懂一杯咖啡?
这是 Café Reactor 的第 4 篇文章,我将在这里与大家讨论一杯咖啡背后的议题,与咖啡有关的知识、文化,以及人与故事。本期我们开始讲讲与咖啡本身更相关的话题,例如咖啡的命名、描述咖啡的风味、萃取与杯测等等。第三波咖啡潮席卷全球,正在悄悄改变人们对于咖啡的既往印象。现在,当你走进一家咖啡馆时,除了熟悉的拿铁、摩卡、卡布奇诺之外,或许还会看到很多与国家或地点相关的字眼,例如「埃塞俄比亚」「肯
做对了这件小事,距离做出一杯好咖啡,就已经完成了 90%!
有人说,「做出一杯好咖啡, 60% 依靠咖啡生豆的品质,30% 依靠咖啡烘培师的技巧,10% 依靠咖啡冲煮的方法。」这句话也许不够考究严谨,但大体也道出了一杯好咖啡的因素——当一包优质的咖啡熟豆在手,一杯好咖啡的进度条,就已经完成了 90%。你无法用陈米蒸出一锅好饭,而有了优质的新米在手,简单在电饭锅蒸一下,就满口留香。咖啡也是一样,并非冲煮技艺不重要,但是,买到优质的熟豆,就能事半功倍煮出好咖啡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