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ma的没落,咖啡风味的崛起

Crema 称为“油脂”,可能是咖啡消费史中最大的误会之一。

Crema 一词来于自意大利语“奶油”,指代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表面金褐色的细密泡沫层。

作为一种巨大的心理暗示,2018 年的一项商业调研中显示,“Crema 可以将消费者的期望与实际的咖啡品尝体验联系起来,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01 Crema 到底是什么?

「油脂」背后,解码 Crema 的成分。

在意式浓缩咖啡制作中,92 度左右的热水经过 9Bar 左右的压力渗透过咖啡粉,流出咖啡液体,这个过程大约持续 20 秒以上,然后可以看到一层 Crema 在咖啡液面聚拢趋于稳定。

一杯意式浓缩咖啡的制作

据测量[1]

  • Crema 的密度介于 0.4 至 0.6 克/毫升之间,气泡直径约为 100 μm。
  • 这些咖啡泡沫,由微小的球型气泡和少量咖啡液组成。气泡中的气体来自于高温高压萃取之下,咖啡豆颗粒释放的二氧化碳。
  • 每个气泡都被一层液体薄膜包围,液体含有:生物聚合物、天然表面活性剂(蛋白质和脂质)。
  • 此外,还能在 Crema 中发现 2~5μm 的咖啡细胞壁碎片。(也就是精品咖啡体系中的“极细粉”,在意式咖啡术语中称其为“虎斑,Tiger Stripe”。)


02 Crema 受什么影响?

为什么如今咖啡的 Crema 越来越少?

咖啡豆品种、烘焙程度、烘焙新鲜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浓缩咖啡可以产生多少 Crema。

[1] 咖啡豆品种(罗布斯塔 Vs 阿拉比卡)。

使用罗布斯塔豆种(Robusta)会比阿拉比卡豆种(Arabica)得到更多 Crema 。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阿拉比卡的“油脂/脂肪”含量更高,脂肪颗粒会破坏泡沫稳定性,不利于形成大量 Crema。然而,罗布斯塔通常不具有鲜明生动的风味特点,在中国主流咖啡店已经几乎全面转向阿拉比卡。

[2] 咖啡豆的烘焙程度(深/中/浅度烘焙)。

咖啡烘焙度加深,会生成更多的“类黑色素”,使咖啡液体颜色更深,也带来更高的起泡性。

上世纪意大利人欣赏深烘带来的焦香;而现在,越来越多人希望喝到顺滑细腻的坚果、巧克力香,甚至是花果香,那么就要降低烘焙度,浅焙咖啡的 Crema 丰富度、色泽无法和深烘相比。

Crema对比,以illy、蓝瓶子、The Barn为例使用深度、中度、浅度烘焙咖啡豆制作的意式浓缩咖啡

[3] 咖啡豆烘焙日期(几天/一周/几个月)。

熟豆中残留的二氧化碳随时间而减少,咖啡豆越新,Crema 体积越大,但对于泡沫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在实际制作中,如果使用刚刚完成烘焙的豆子,可以观察到咖啡液流速不稳定,因为二氧化碳干扰了萃取。

此外,进入咖啡制作环节,研磨度、机器压力稳定程度、目标液重等等因素也会影响到 Crema。

由此可见,促成“丰富的 Crema” 和“咖啡风味表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目标,且互相并不支撑。在如今咖啡豆种阿拉比卡化,烘焙日趋中浅化,风味“干净化”的趋势之下,Crema 也不可避免的看起来越来越稀薄、颜色更浅。

那么,在上个世纪的意大利,为什么 Crema 的地位如此之高?


03 Crema,意式咖啡的代言

Crema 也曾是咖啡机性能跃升的标志。

早期的意式浓缩咖啡并不是今天的外观和味道。意式浓缩咖啡在 19 世纪 80 年代诞生,来自于意大利人 Angelo Moriondo 发明的蒸汽咖啡设备。

使用 1.5-2 Bar 的压力制作(远低于如今的 9 Bar),沸水流过咖啡粉进行萃取,虽然 Moriondo 发明的让咖啡萃取速度、效率得到提升,但是口感仍然苦涩寡淡。

Crema 第一次出现在 Espresso 的表面是在1938年9月,来自于意大利人 Gaggia 发明的产品“Lampo”。

到了 1948 年,Gaggia与他的合作团队 Faema(也就是后来发明了 E61,让意式咖啡机稳定实现 9 Bar 压力的传奇团队)开发出拉杆咖啡机“Tipo Classica”。“Tipo Classica”使用带弹簧的活塞,通过拉杆实现加压萃取。在 Gaggia 对其的推广中,巧妙利用了 Crema 的视觉效果,使之成为一种「视觉名片」。

Gaggia 的两款早期意式咖啡设备:1939 年发明的 Lampo,1948年发明的 Tipo Classica

现在来看,20世纪中期的咖啡消费趋势咖啡设备创新咖啡豆特点,这 3 个背景成就了 Crema。

  • 二战后意大利咖啡需求日渐上升时代,高温高压的意式咖啡设备,让快速出品香浓的咖啡成为现实,“压”出 Crema,是强劲性能的象征;
  • 丰盈的 Crema 泡沫,让当时容易有苦涩味道的咖啡,更为适口;
  • 当然,也得益于漂亮的外观,最终 Crema 成为了当时意式咖啡的代言


04 Crema 为何必然没落?

让咖啡用风味为自己代言。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意式咖啡引领全球的年代,无论是对于咖啡的育种研究、种植管理水平,还是连接地球各个咖啡种植角落的物流贸易能力,都无法与如今同日而语。因此,时代背景转换,咖啡成为全球性的饮料,咖啡种植水平提升,被高估的 Crema 面临着被“祛魅”。

上世纪 80 年代,北美连锁咖啡的代表星巴克就选择全面使用阿拉比卡,完全不碰触罗布斯塔;特别是 90 年代后期第三波咖啡运动兴起,开始关注不同产地、品种之间丰富的味觉差异,采用更浅的烘焙度,来表现咖啡天然复杂的香味,而不是停留在 20 世纪深度烘焙的“咖啡焦香”。

在如今的味觉审美、消费变迁之下,Crema 越来越退回到一个简单的咖啡制作指征而存在。比如通过 Crema 的颜色来判断研磨程度;判断咖啡新鲜程度,然后结合咖啡液的味道调节。最终,咖啡是否好喝,是否萃取恰当,一定要喝到咖啡液体才能下结论,而不是只看 Crema。

甚至制作美式咖啡的时候,很多咖啡师和爱好者会倾向于先撇去 Crema,以免 Crema 中的极细粉会干扰咖啡液本身的“干净度”。

试试撇去 Crema 做一杯美式?

经历了咖啡种植、制作、消费方式的一次次变革,一层从厚到薄的 Crema,见证了上百年间行业变迁。


-

Hey~我是Summer!

写精品咖啡 · 行业变革 · 消费思潮,

我尝试寻找“味道”背后的故事,和一个更大的世界。

【本篇文章为原创内容,如需转载需私信获得授权。】

参考

  1. ^数据部分摘录自 Padma Ishwarya S & P. Nisha 的论文 Unraveling the science of coffee foam – a comprehensive review
搜索
精选文章
咖啡杯选错“雷区”大揭秘
在选择咖啡杯时,塑料杯是需要避开的材质之一。我们都知道,咖啡通常是用热水冲泡,温度往往比较高
咖啡杯选错,别怪风味跑一半 | 凡仕
一杯咖啡的口感由无数因素不停作用影响。品种、产地、处理方式、烘焙度、水质、水温、制作方式……潜心技艺多年以后,你的咖啡口感可千万不能因为一只杯子打折扣,因为咖啡杯形也是会影响咖啡口感的。引经据典形状产生的影响英国牛津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不同形状的咖啡杯会影响咖啡的口味。实验室研究人员从哥伦比亚、英国、中国等地招募了超过300名志愿者,年龄在17到60岁之间,基本男女各半,让他们用8种不同尺寸的杯子品
来说说咖啡金杯理论
我试着说得不那么臭又长,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讨论范围仅限于手冲咖啡。虽然我尽量避免用术语,大概还是更适合咖啡发烧友和从业者阅读。篇幅较长,请自备沙发、靠枕、咖啡……哦,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提到一杯「完美」的咖啡,我们会想到什么指标呢?什么?好喝?恭喜你答对了,本文到此结束。喂喂!我们当然要以好喝为导向,但是……总会有有一些更客观的指标来衡量吧?我们先来看题图中的图表。Brewing Con
如何读懂一杯咖啡?
这是 Café Reactor 的第 4 篇文章,我将在这里与大家讨论一杯咖啡背后的议题,与咖啡有关的知识、文化,以及人与故事。本期我们开始讲讲与咖啡本身更相关的话题,例如咖啡的命名、描述咖啡的风味、萃取与杯测等等。第三波咖啡潮席卷全球,正在悄悄改变人们对于咖啡的既往印象。现在,当你走进一家咖啡馆时,除了熟悉的拿铁、摩卡、卡布奇诺之外,或许还会看到很多与国家或地点相关的字眼,例如「埃塞俄比亚」「肯
做对了这件小事,距离做出一杯好咖啡,就已经完成了 90%!
有人说,「做出一杯好咖啡, 60% 依靠咖啡生豆的品质,30% 依靠咖啡烘培师的技巧,10% 依靠咖啡冲煮的方法。」这句话也许不够考究严谨,但大体也道出了一杯好咖啡的因素——当一包优质的咖啡熟豆在手,一杯好咖啡的进度条,就已经完成了 90%。你无法用陈米蒸出一锅好饭,而有了优质的新米在手,简单在电饭锅蒸一下,就满口留香。咖啡也是一样,并非冲煮技艺不重要,但是,买到优质的熟豆,就能事半功倍煮出好咖啡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