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噶好,不知不觉又到周三了呢~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好像很简单的问题:你手中的咖啡,喝起来是什么味道?
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苦”。但是,科学家们已经从黑咖啡中分离出八百五十多种化合物。咖啡的味谱,远不是“苦”可以形容的。

还是拿Coffee Friends来举栗子。他们供应两种口味的手工滴漏咖啡,风味却迥然不同——醇香手冲混合了乌干达、苏门答腊和秘鲁咖啡豆,喝起来有可可和棉花糖味;而酸味手冲使用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咖啡豆,有青葡萄、蓝莓和柠檬花香。

可能有人会疑惑:这些味道要怎么喝出来?如果我悄悄告诉你,除了巧克力韵、焦糖韵、水果韵、花韵外,有些咖啡还带有草本韵、坚果韵、树脂韵或辛香韵……你是不是更疑惑了?为什么自己喝咖啡的时候,尝到的除了苦还是苦?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当我们谈论咖啡风味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咖啡风味的构成。
咖啡风味的构成
俗话说,“鼻闻香臭,舌尝五味”。我们能品尝到食物的特殊味道,靠的是味觉和嗅觉的协同作用。
比如吃水果的时候,如果少了嗅觉的配合,诱人的水果香气便会消失,只剩下单调的甜和酸(注释1)。而我们感冒时总觉得食之无味,原因之一就是鼻粘膜发炎肿胀后,气味分子无法自由进出鼻腔。
咖啡的风味也包含水溶性滋味和挥发性香气。比如Coffee Friends的醇香手冲,其实是指人们喝咖啡时,能在味觉和嗅觉的协同作用下感受到可可和棉花糖的风味。
此外,咖啡还有口感这一维度,也就是喝咖啡时口腔舌尖的触感。所以,概括来说咖啡风味的构成有以下三大元素:

嗅觉:干香湿香
人类的嗅觉能捕捉两千到四千种不同气味,辨识广度远超味觉。而咖啡,恰好富含各种芳香物质。
其中那些在室温下即可气化、被我们感知的气味叫做干香(fragrance)。这些芳香物会在研磨时依次释放:先是挥发性最高的酸香、花香、柑橘香、草本香物质,然后是焦糖、巧克力、奶油、谷物香等中度挥发物,最后是低挥发性的辛香、树脂、杉木、呛香和焦味等物质。
而那些需要高温方能挥发的芳香物,会在咖啡粉与热水接触的时候释放出来,此时呈现的气味叫做湿香(aroma)。除了令人愉悦的酸甜香、太妃糖
我们可以直接吸入这些芳香物,感受咖啡的干香和湿香。这个依靠鼻子嗅出体外世界气味的过程叫做“鼻前嗅觉”(orthonasal olfactory)。
而食物入口后,一些气化物会由口腔通过鼻咽管道进入鼻腔被我们感知。由于这些物质在口腔中释放,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舌头尝出的味道,但其实这是我们的“鼻后嗅觉”(retronasal olfactory)在起作用。
举例来说,一些咖啡入口后会有花果香和焦糖香,这不是味蕾尝到的水果甜味,而是嗅觉捕捉到了上扬进入鼻腔的醛类/醛类化合物的香气。
研究人员发现,鼻前嗅觉更灵敏、对气味的感受度更高,但鼻后嗅觉引发的兴奋和愉悦感要更强烈。所以很多人品酒和抽雪茄时,往往会从鼻腔吐气,“走后门”增加乐趣 所以,下次喝咖啡的时候,可以尝试闭嘴徐徐呼气出鼻腔,体会一下“上扬鼻腔香”。

味觉:酸甜苦咸
通常所说的“滋味”,指的是味蕾中的味受体细胞识别不同的味觉刺激,编码形成神经电信号并传送到大脑皮层,最终变成酸、甜、苦、咸、鲜这五大味觉感觉的过程。咖啡不含鲜味物质,但也并非只有苦味,而是集齐了酸、甜、苦、咸四大滋味。

酸:咖啡豆含三十多种有机酸,其中酚酸
甜:生豆中的蔗糖、乙醇、甘醇类和氨基酸等物质,烘焙时会发生焦糖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进而生成焦糖、喃化合物等水溶性甘甜物质。
焦糖化反应
苦:咖啡豆中的咖啡因、葫芦巴碱、脂肪酸族和奎宁内酯等物质天然带有微苦味。但“黑咖啡一定很苦”其实是一个迷思——那种让人皱眉的重苦味来自绿原酸内酯的苦涩味、烘焙碳化物的焦苦味和瑕疵豆的杂苦味,往往意味着咖啡豆的挑选和烘焙出了问题。
咸:咖啡的咸味来自各种矿物质,比如水溶性的钠、锂、钾、溴、碘化合物等。不过,咸味往往在与其他味道的互动中遁于无形,这也是很多人喝不出咸味的原因。明显的咸味意味着有机物含量少,可能是烘焙过深,也可能是咖啡豆已经不新鲜。
令人意外的是,所有可溶性滋味物中占比最高的,其实是甜味物质,足足有39%。而最容易被味觉捕捉的苦味物质,倒是只占26.4%。

那是不是意味着咖啡应该甜如蜜呢?

实际上,因为苦、咸、酸三味极易形成干扰,甜味是咖啡最难能可贵的味道——唯有将蔗糖和氨基酸含量高于平均值的咖啡豆完美烘焙,甜味才有可能跳脱出来。
所以,就咖啡品鉴而言,甜味最为珍贵。微苦和柔酸能够增加味谱的丰富度,也是加分项,而重苦和明显的咸味则是负面因素。
口感:厚薄与涩感
咖啡的口感有厚薄感和涩感两个维度。
厚薄感(body)又称粘稠感、厚实感或者顺滑感,指的是咖啡油质结合蛋白质、纤维质等不溶于水的微小悬浮物形成的胶质体在口腔产生的触感。喝咖啡后用舌头滑过上颚和口腔,感受到的油质滑动的感觉,就是这个“body”。

还记得上次我们提到过不同萃取方式制作的咖啡厚实度不同吗?意式浓缩
咖啡有了粘稠度,才撑得起滋味与香气的衬托。所以即使往意式浓缩中加入牛奶,也不会掩盖咖啡风味,而如果向手冲咖啡
除了胶质体外,咖啡中还含有酒石酸
糖分能够中和涩感,所以含糖量高的好咖啡喝起来并不会涩口。而如果生豆品质不佳或者烘焙过急,就会大量生成二咖啡酰奎宁酸,使咖啡带上挥之不去的涩感。
如果不幸喝到涩口的咖啡,可以加点糖来缓和。牛奶也是破除涩感的救星,因为多酚化合物会转而和牛奶中的蛋白质键结。
精明的商家们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速溶咖啡使用的罗巴斯塔种咖啡豆,便宜大碗但绿原酸

风味方程式
好啦,今天就先对咖啡风味的构成做个概览性了解。有了下面这个风味方程式:



下次再有人抛出“花香”“水果调”“鼻后嗅觉

参考书目:《精品咖啡学
注释1:超级味蕾:你挑食的科学借口!
https://www.guokr.com/article/74937/
散漫型咖啡爱好者自我修养系列:
美式、意式、滴滤、手冲、黑咖啡傻傻分不清?那是因为你没看这一篇!
黄黄没睡醒:万万没想到,我的咖啡馆之梦,是被治愈系综艺之神粉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