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品咖啡,也许在很多人_407_1">人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一些概念:精品咖啡是可以追溯到产地的,是上升到美学层面的,是注重品质和风味的……
这些都没错。但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如今,精品咖啡的旗帜已经冉冉升起,它是如何发展到今天如火如荼的局面的?
且往下看。
这里有一篇关于精品咖啡的入门文章:告诉你个秘密,他们都去……
大致讲述了以下几点:
1. “精品咖啡”这一词语是由一位欧洲女士娥娜·努森提出来的
2. 毕兹咖啡馆促进了精品咖啡在美国的发展
3. SCAA 和SCAE的成立
4. 精品咖啡豆的两种评判方式
文中介绍了两种评判精品咖啡豆的方式:即SCAA的评分机制和COE的比赛。从咖啡豆选用的角度来看,选择这两种相对比较权威的、认可度较高的评判方式,可以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并不代表没有参加评选的,或者没有得到高分的咖啡豆就一定不是精品咖啡豆。
但若是这些90分以上的咖啡豆交给一位不懂烘焙的家伙烘焙,或是对咖啡一知半解的咖啡师来萃取……结果可想而知,即便是Geisha,也难有好风味。
因此,精品咖啡不仅要有高品质的咖啡生豆,而是在整个咖啡产业链中直至得到一杯咖啡饮品,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以得到尽可能好的风味。
那么问题来了,好与不好本就是主观,因而每个人对精品咖啡的定义便是不同的,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段对咖啡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精品咖啡并没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可以奉为经典的定义。但殊途同归,商家对咖啡细节的把控越严格,要求越高,不断努力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它获得的认可就越多,如此便越符合人们心中的“精品咖啡”。
继毕兹咖啡馆的重焙浪潮和星巴克的迅速扩张之后,我们所熟知的几大人气咖啡馆,比如树墩城(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 Coffee & Tea)、蓝瓶子(Blue Bottle Coffee)等,让人们对精品咖啡有了新的认知。
关于这些咖啡馆的建立和发展,我想很多人都有所了解。
而我要讲的是——
我们如何从他们身上寻到精品咖啡的深刻意味。
关于生豆的品质
1995年,知识分子建立。
知识分子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它促进了咖啡生豆的透明化交易,即“直接贸易”。除去了中间商,使得知识分子和农民均得到更多的益处。采购价格会根据杯测分数来确定,这样既改善了农民的生计也促进了咖啡品质的提升。
此为对生豆高品质的把控。知识分子这一举受到了各大精品咖啡馆的竞相模仿。
1999年,20岁的小鲜肉杜安(Duane Sorenson)创办了树墩城烘焙工坊。
树墩城效仿了知识分子的“直接贸易”,杜安和知识分子的杰夫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咖啡原产地寻觅优质咖啡豆,且不惜以高价购之,同样彰显了对生豆品质的严格要求。
关于烘焙
在烘焙方面,知识分子和树墩城都有各自炙手可热的配方豆,且都设有多个烘焙厂。烘焙师会根据不断地杯测来找到适合每种咖啡豆的烘焙曲线,让咖啡豆释放出更好的风味。此时,浅中焙已经登上咖啡市场的大舞台。
此为对烘焙的精益求精。
引用蓝瓶子咖啡创始人的一段话:“如果你当烘焙师久了,很容易忘记你创作的咖啡要去什么地方。你并非在从事机械运动,或者像西西弗斯那样,永远滚动同样的巨石上山。你创作的咖啡在未来数天将去旅行。”
我想,不仅仅是烘焙,对于精品咖啡而言,每一步都是创作,而不是机械的、重复的、乏味的例行公事。
关于萃取
除了浓缩咖啡,树墩城和知识分子都有售卖滤泡式咖啡,树墩城更是开了一家只卖滤泡式咖啡的门店,向顾客们展示正确的萃取方法,呈现咖啡的纯粹之味。
使用什么样的研磨度、水温、粉水比、萃取器具,冲煮手法……每一个细节都被仔细斟酌。
此为萃取方式的严格要求。
关于整个产业链
杜安对设计颇有心得。为每一种咖啡豆设计了一张卡片。卡片上囊括了咖啡品种、产地、气候、处理方法、杯测风味等信息。消费者对精品咖啡的概念不再停留于字面上,而是可以寻根究底,追溯到源头的。
此为整个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精雕细琢。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那杯咖啡,犹如一件艺术品,凝聚了产业链中所有人的心血。
2015年,毕兹咖啡馆收购了树墩城和知识分子,有人说毕兹踏上了星巴克的道路,变得商业化了。也有人觉得毕兹力图加入精品咖啡的队伍。毕兹的CEO Dave Burwick表示,毕兹只是给了知识分子和树墩城更大的舞台,咖啡的品质会更好,市场也会拓宽。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希冀如他说言——毕兹咖啡在扩张的同时不忘初心。
这些咖啡馆的成功也许是因为他们出现在了恰当好的时候,把握了商机,在人们对咖啡的认知犹如睁开惺忪睡眼之时,他们惊喜地出现了,甚至超出人们的预期。但最重要的是,对于咖啡高品质的追求,他们都做到了。
对于精品咖啡,我想每个人心里都会各自的理解和标准,也许在你的心里它是一座城堡,在他的心里却是一个花园,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知道它就在那个方向——同一个方向,且一定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