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咖啡,从一杯“苦水”到一次聚会

中国_407_1">人第一次正式接触咖啡,大概就是是雀巢速溶咖啡。拿一包黑乎乎的粉,倒一杯开水后,闻着挺香喝着却是苦到不行。愤怒的冲进厨房,拿起白砂糖怒放两勺,这就是大多数人第一次喝咖啡的情形。


01

据史料记载,咖啡于1884年才引进我国。作为洋东西,当时的咖啡馆是洋人和上等华人出没的场合,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而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咖啡是雀巢咖啡,以寄售的方式在中国销售,数量少价格高,并非普通人能消费得起。

这时候的咖啡,是中国商人和外国人做生意的一种社交货币,了解对方的文化,方能对症下药。虽然珍贵,但咖啡苦涩的滋味,国人并不爱喝,他们更爱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茶。



02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以其细致的市场调查和销售模式,席卷了市场,广受中国人民喜爱。

当年如果你的城市开了一家星巴克,这里就一定会成为“装X”男女的必去之地。去星巴克不为喝咖啡,而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档次。去之前一定要知道,拍照是一定要的,杯子上星巴克的标志是一定要露出的,点上一杯卡布奇诺,搭配上一段文字朋友圈一发。你顿时成为了一个有身份、有档次的人。 靠着可以凸显身份的属性,星巴克成为了那时候白领们最喜欢去的饮品店,当然没人喜欢喝最苦的美式咖啡,各种花里胡哨,甜不拉几的“类咖啡”咖啡成为了他们的最爱。


当然,没人在乎星巴克在原产地美国的地位,如同中国街边的“珍珠奶茶,10元一杯,15元两大杯”的地位一样。



03

“我和你说,我这个模式一上线,三个月打败马云的淘宝”

前几年,你在任何一家咖啡店内,都能听见各种各样的“拳打阿里,脚踢腾讯”的创业者,在咖啡店里畅想自己的未来。咖啡馆从一家消费场所,逐渐的变成了互联网时代下的路演广场。我也不知道这群创业者们,为什么就这么喜欢在咖啡店里和投资人见面交流。也许咖啡店内舒适的环境,没有公司内那么拘谨,没有正式的会议室那么严肃,没有一个报告厅那么正式。

但我觉得最有可能的就是,两杯咖啡才50元不到。


04

当下,喝咖啡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写字楼穿梭的白领人群。没有什么能比一杯咖啡更能与工作相搭配了。现如今的咖啡厅,也提供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契机,午后的一杯咖啡,也能缓解工作的节奏,成为与同事之间沟通的契机。

连咖啡并不满足于这种模式,突破传统,指向社交,才是他们的目标。

互联网+咖啡=咖啡社交。

这个时候,咖啡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了,而是兼具社交货币属性,具有共享、口碑传播等重要特征,是人们沟通的一种载体。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交展示

为什么那些有趣的内容会在朋友圈刷屏呢?不仅仅是分享者觉得有趣,更重要的是分享者想让他的朋友圈觉得他有趣。各类网红产品的受人追捧就是这个道理。连咖啡的七夕情书营销活动也是这个路子。通过咖啡+情书,让七夕节更具仪式感,也增强了朋友圈的互动。

2、共享属性

“共享”这个词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缺少共同话题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连咖啡的“微信送好友”模式,让朋友之间的交流有一个载体和契机。一旦赋予咖啡社交和共享属性,它就脱离了单一的产品形式,这也是它能走的更远的基础。



3、口碑传播

除了微信送好友,连咖啡还研发了各类趣味形式,比如拆福袋,多人互动,通过朋友圈的裂变传播,以最少的资源,达到裂变的效果,再加上咖啡本身的品质和营销模式,让喝咖啡的人觉得有逼格、有趣,加大用户粘性。

互联网+咖啡的新玩法,是连咖啡一直在探索的路径。“传情达意,无处不在”。以用户为核心,加一分互动,加一分情谊,加一点情怀,就成就了连咖啡。



咖啡,从一杯苦水,到装逼圣水。

咖啡厅,从路演广场,到情感小屋。

不知道这杯苦水,下一次又是什么模样了。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