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度烘焙不是精品咖啡的烘焙标准

刚刚入手烘焙的咖啡爱好者总在问豆一个问题精品咖啡生豆是否一定需要浅烘?并且旁征博引的举出美国、欧洲、澳洲许多知名品牌的咖啡都是浅度烘焙的,由此得出以上的结论。

从历史上来看,浅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或者说精品咖啡首创的。美国60年代以前的咖啡大多都是浅烘,其主要原因并不是要在浅烘的情况下表现原产地咖啡的风味,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减少失水率,可以省钱。而上个世纪60年代末,精品咖啡理念被提出时,美国的精品咖啡是以深烘的形式来登场的。至于北欧,浅度烘焙是他们一直习惯的烘焙模式,那边的人喜欢喝浅烘的咖啡。在北欧人喝浅烘时,美国人也在浅烘,但二者的区别是:北欧人福利水平高,生活富足,选用高品质的高价格的生豆;而美国的浅烘则是为了降低成本,这二者同工不同调。

浅度烘焙可以较大程度的表现出原产地咖啡的风味,因为美拉德反应所产生的烘焙味较少。比如我们做杯测时大多使用浅度烘焙,为的是让每一位品尝者的味蕾可以清晰的品尝到咖啡的风味,同时尽量少的避免烘焙对于风味影响的味道。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很多咖啡生豆是不适合浅烘的,特别是那些阿拉比卡种咖啡和罗布斯塔咖啡杂交品种。比如肯尼亚的Ruiru11,如果烘焙的很浅,焦糖化反应效果很低,那么那股咋牙刺鼻的尖酸一定不是精品咖啡的风味。还有一些与罗布斯塔杂交的阿拉比卡品种,浅度烘焙会使咖啡的感官变得很不干净,如果发展率不足,那么麻涩呛辣尖酸就都会同时出现。由此我们可以了解适合浅度烘焙的咖啡生豆大多都是高品质呈现花果调性的咖啡生豆。

至于浅度烘焙所带来的酸质是否是精品咖啡的一个标志,这一点则见仁见智。酸,可以视为是一个中性的感官,可以有酸度高低的差别;但酸质则有正面和负面的区分,尖酸不是一个正面的味道,若再夹杂着涩感和颗粒感或青草杏仁等略带冷凉苦感的风味,那么这款咖啡不是够不够精品线,而是够不够及格线的问题了。

从事咖啡烘焙是否采用浅度烘焙,首先要看烘焙生豆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更要看你受众的需求。

搜索
精选文章
烘焙后,咖啡豆放多久能达到最佳饮用时间?
对咖啡口味和风味有要求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烘焙后的咖啡豆,到底放多久风味能达到最佳?咖啡的新鲜程度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咖啡烘焙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种气体是无害的,咖啡表面的那层油脂就是由二氧化碳气泡和其他芳香物质组成的,是咖啡新鲜程度的象征。但关于咖啡在烘焙之后究竟该放多久这一问题存在广泛争议,有些人建议直接喝,有些人则建议放一段时间,让二氧化碳充分释放。为一探究
如何学习咖啡烘培?
关于究竟要咖啡烘焙要从何学起,真的是见仁见智了,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经历也不尽相同。有些人入门就碰见了一个好导师或好伙伴,有些人个人有学术钻研能力比较强的特质,有些人喜欢自己去尝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走的更快更远。在过去,确实是没有一个特定的方法。但是咖啡发展到今天,是有海量的科学理论、行业标准和前人经验可循的。也许简单粗暴地直接烘焙、尝试、调整有效,但是会很浪费很浪费时间。个人是建议不要再
浅度烘焙不是精品咖啡的烘焙标准
刚刚入手烘焙的咖啡爱好者总在问豆叔一个问题:精品咖啡生豆是否一定需要浅烘?并且旁征博引的举出美国、欧洲、澳洲许多知名品牌的咖啡都是浅度烘焙的,由此得出以上的结论。从历史上来看,浅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或者说精品咖啡首创的。美国60年代以前的咖啡大多都是浅烘,其主要原因并不是要在浅烘的情况下表现原产地咖啡的风味,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减少失水率,可以省钱。而上个世纪60年代末,精品咖啡理念被提出时,美
从第三维甚至是第四维去看待咖啡烘焙
做过咖啡烘焙的都知道,烘焙是有烘焙曲线可以参考的,它反映了咖啡烘焙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图很显然,这是一个处于二维空间的平面图,一维是温度,另一维则是时间,我们可以把这两者的乘积或者说是图中曲线下方的面积(可以通过微积分计算,但没有必要了解这样一个关系即可)看作是咖啡豆在烘焙过程中受到的能量。通常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在最终的咖啡豆上表现为:相同的时间下,出豆温度更高会烘焙度更深;而相同的出豆温度
此处干货很干很干,配咖啡喝——关于烘焙度
只想告诉你一件事:相同产区、同种处理法的咖啡豆,在不同烘焙度下的风味。一、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咖啡的烘焙度咖啡豆的烘焙度,就像点牛排时被问要几成熟、煎荷包蛋要单面还是双面一样。烘焙度能让我们知道一杯咖啡:看起来是什么“色”(视觉),闻起来是什么“香”(嗅觉),尝起来是什么“味”(味觉),喝起来是什么“质”(触觉)。咖啡烘焙给豆子带来的变化|关于“色”烘焙的过程中,受热的咖啡豆由于糖份的焦糖化、纤维质的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