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中带着的奇妙香气,是从哪里来的?

咖啡味道,可能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一般_407_1">人喝咖啡都能感受出明显的、香、酸、甜味道,但像很多专业咖啡品鉴师那样具体要说出是什么风味:柑橘、莓果、坚果、巧克力等等,很多人都会不知道怎么答。咖啡风味是什么?难道就是地域之味么?咖啡具有十分复杂的挥发性芳香化合物组成,经过90多年的科学研究,已经发现了1500多种挥发性化合物。这些挥发性芳香化合物,主要是由烘焙和萃取过程中发生的热反应产生的,它们和酸苦甜等味道相结合,形成了复杂而迷人的咖啡风味。

咖啡风味Flavor?

是香气、酸度、苦度、甜度和醇度的整体印象,可以用来形容对比咖啡的整体感觉,我们把酸,甜,苦,咸分为4个味谱来看。

1、酸味谱:酸味原本是浅中烘焙咖啡最大的特色,咖啡豆含有各种有机酸,以酚酸、脂肪族酸和氨基酸,对咖啡的滋味影响最大。在烘焙的过程中,蔗糖降解了产物,从浅烘发展到中烘,蔗糖会逐渐降解,醋酸和乳酸浓度因而上升,但到了某个点,瞬间巨降,所以一般浅中烘焙的咖啡风味酸味会比较明显。

2、苦味谱:咖啡的苦滋味可归类为顺口与碍口两种,前者指咖啡因、 胡芦巴碱、脂肪族酸和奎宁内醋天然的微苦味;后者碍口苦味,指绿原酸的降解物绿原酸内酯 (Chlorogenic acid lactones ) 、瑕疵豆和碳化粒子的重苦味。

3、甜味谱:味觉要喝出黑咖啡的甜味并不容易,因为甜味常被其他酸、苦、咸成分干扰,不易跳脱出来,除非熟豆的甜味成分高出平均值,才可能突围而出,喝出甜滋味。换言之,嗅觉远比味觉更容易享受到咖啡的甜感。

4、咸味谱:虽然咖啡的咸味无所不在,但往往在酸与甜的互动下,被遮掩于无形。一旦黑咖啡喝出咸味,表示酸味与甜味的有机物已氧化殆尽,致使无机物的咸味被凸显,可视为咖啡走味或不新鲜的警讯。

咖啡的风味是如何产生的?

咖啡在种植、加工、烘焙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基因、加工方式、储存运输方式、烘焙程度以及烘焙师技艺等影响,产生的不同的风味。

咖啡树的果实由外果皮,果肉,粘液,内果皮/羊皮纸,银皮和种子/豆组成。收获后的咖啡浆果应尽快开始加工,以防止不良发酵或霉菌形成导致的水果腐败。咖啡果的外层很容易去除,而粘液、羊皮纸和银皮则牢固地附着在咖啡豆上,通常用三种方法进行去除。干式处理:咖啡浆果暴露在阳光或空气干燥器中,直到水分含量约为10%-12%,干燥后去掉外果皮和果肉。湿式处理:涉及一系列相对复杂的步骤,包括机械去除咖啡外果皮和果肉、粘液层的微生物降解(发酵),以及最后通过阳光干燥去除水分。由于少了果皮、果肉及胶质,干燥时间大为缩短。半干式处理:介于干式、湿式两种处理之间,跳过了湿式处理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咖啡果实经过机械脱皮,然后进行晒干。

加工方法

主要香气前体是不溶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脂质、绿原酸和含氮化合物。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有助于在烘焙过程中形成酸和其他挥发性化合物。此外,多糖是保留挥发物即香气和风味形成的重要成分。含氮化合物(如生物碱和蛋白质)、非挥发性脂肪酸和挥发性酸,在烘焙过程中分解并产生重要的吡啶和吡咯等风味活性代谢物。其他存在于咖啡生豆中的次要化合物包括酚类、硫醇和矿物质。硫醇是重要的化合物,产生独特的“咖啡”和“烘焙”气味。

干燥和存储

干燥过程中,咖啡豆仍然具有强烈的代谢活性。储存必须保持在理想的湿度条件下(例如,11%的湿度)、低温和惰性大气中,以保持豆子的质量。一般来说,杯品质量下降与豆子活力的丧失有关,这主要与衰老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如绿原酸氧化。

相关研究工作主要报告了存贮过程中主要的非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如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这些都是烘焙过程中产生香气的重要前体。

烘焙过程

咖啡的颜色、味道和香气与烘焙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咖啡熟豆中含有多种挥发性化合物,然而只有一些化合物对人类的感知有重大影响。这些化合物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取决于在烘焙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烘焙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化学反应,主要的化学过程是美拉德反应、斯特勒克降解和热解反应。美拉德反应是还原糖和氨基酸之间的化学反应,导致一系列重要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斯特勒克降解过程中,α-氨基酸转化为醛和硫化合物,促成咖啡的复杂香气成分。热解反应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增加了内部孔隙率和二氧化碳的产生。其他的小反应,包括特定氨基酸、脂肪酸和脂质的降解,对烘焙过程中挥发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如何去看咖啡风味轮?

咖啡风味轮就是咖啡中所含有的风味的参考,咖啡所有的风味被分类呈现在风味轮上,不同的风味轮上分类的形式也有区别。SCAA风味轮新版本里,咖啡的风味只有一种,并且出现了颜色上的区别。也许这种形式的呈现让咖啡都的风味对比更鲜明,方式也更简单;咖啡风味轮仅仅是我们认识咖啡的一种参考,要深度认识咖啡一定要结合实际。咖啡风味是一种多模式的体验,是复合型基本味道与鼻后嗅觉在口腔里的综合感受,因国家、民族、低于、年龄、性别和饮食文化而各有差异,主要由味觉、香气、触觉组成。

为了在咖啡品质的鉴定上,可以使用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的风味描述,就有了36位闻香瓶,用36种基础味道来作为咖啡风味的基础描述,近几年,韩国又出了一套新的100种味道的闻香瓶。但严格准确的说:咖啡风味会因为每年豆子的成熟程度,处理方式,而表现出更多前所未见的味道,比如说近年来比较常见的威士忌酒桶发酵喝白兰地酒桶发酵,都会让咖啡豆有新的风味出现。风味说到底只是为了描述自己喝到一杯咖啡时的感受,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是无法确定咖啡会有多少种风味。

怎样才能喝懂一杯咖啡里的风味?

想要喝懂咖啡风味,需要三个条件:1、需要经历过类似的味觉和嗅觉体验,假设没有吃过桃子,那当然是品不出桃子的味道。2、建议你等咖啡全凉了再去品尝,因为通常咖啡的水果调性会在凉了之后才辨识到,咖啡风味会随着温度降低而展开出来。3、咖啡浓淡也会影响一杯咖啡的调性,如果是浅焙的咖啡,建议冲淡一些,把味谱拉开,教容易找到其中的知味(这个很好解释为什么杯测的粉水比例是1:18.18 )。

如何品尝一杯好的咖啡?

喝咖啡要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喝,甚至可以小漱口,含在嘴里轻轻搅动咖啡液

每一口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展现层次,前两口舌根会苦,待咖啡温度凉了,慢慢由苦转酸,微妙的柑橘酸

待喝到一半时,咖啡由酸转甜,由苦转甘,开始有回甘,舌面有甜感,最后回味到焦糖甜,停留在口鼻之间,透过鼻后嗅觉来品尝咖啡余韵。

喝完不急着洗杯,要闻杯底的甘香甜。

特别说明:本文由“喜个么咖啡”整理编辑,旨在传播咖啡文化与知识;我们的配图、文字等部分来自网络,若有侵犯您的权益,望告知,我们将及时删改。


搜索
精选文章
咖啡胖日常基础篇——咖啡的产地及命名
Hello!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上次的结尾我们说到这期的话题,那就是和大家聊聊咖啡产地和命名的那点事儿。说到咖啡的产地和命名,那我们先聊聊咖啡的产地。咖啡对于土地的生长要求其实还是比较苛刻的。首先来说,咖啡是一个哪里都能种植的品种。但是必须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开花结果。在说到咖啡产地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咖啡的种类。可能很多人会说:咖啡的种类我知道很多啊~例如:巴西,耶加雪
在家喝咖啡,尽享优雅时光
咖啡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饮品,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享受。正确的喝咖啡方式有着诸多重要意义
阿拉比卡咖啡豆和罗布斯塔咖啡豆的6大差异
阿拉比卡咖啡(arabica)和罗布斯塔咖啡(robusta以下简称罗豆)是市场上用的最多的两类咖啡,两者在豆子外观上很相似(不认真看可能还认分辨不出来),但还是存在6大差异,下面就给大家科普一下。1. 种植的环境条件不同阿拉比卡种咖啡树,适合种植在海拔600-2200米,温度在15°-24°C,年降雨量在1200-2200毫米的山地环境中。而罗布斯塔种咖啡树,对海拔的要求不高,0-800米之间都
如何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粉)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落叶(来自豆瓣)来源:如何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粉)说的这些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了解咖啡豆的产地信息,知味谱信息。我觉得,咖啡豆的烘焙还是蛮有“刻板印象”的。比如,曼特宁通常都是用深度烘焙更能体现它的醇厚的特色;耶加雪啡的豆子通常都是浅中度烘焙,花香和果酸的味道更容易展现出来;一提到肯尼亚的豆子,嘴里就容易泛起酸味。之前在一家咖啡馆喝过一只肯尼亚
咖啡世界的“目数密码”:不同目数咖啡豆的风味大揭秘
不同目数咖啡豆是指咖啡豆的粒径大小不同,通常用 “目” 来表示。其影响因素包括烘焙度、加工方式等。一般来说,目数越大,颗粒越细,烘焙度越浅;目数越小,颗粒越粗,烘焙度越深。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